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201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发言摘编【5】

2015年08月20日04: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网报融合 创新创造

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 董时

这几年,中国青年报一直在做媒体融合方面的探索。2014年,报社拿出200万元做内部全媒体实践创新,成立新媒体激励与评估小组,鼓励所有年轻人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创新。目前为止,除官方APP“冰点暖文”外,我们还有基于区域用户和精准渠道的两个APP。与此同时,还打造了十几个二级官微,尝试了数字产品的研究,诞生了与一些重点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创建的融媒体实验室。虽然这些工作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对年轻人的激励非常大。

2015年,是中国青年报社全媒体融合转型试运行的第一年。两会以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加快了步伐,明确提出“网报融合,创新创造”。

这意味着,从指导思想到实践探索,从队伍建设到流程再造,从考评条例到机制体制,都要发生变化,用“互联网+”思维指导所有内容生产和服务提供。“互联网+”对媒体来讲,在宏观方面是“互联网+媒体+产品+服务”,在总终端方面是“互联网+渠道+定制+机制”,在微观方面是“互联网+稿件+体验+分享”。

中国青年报采编正在进行调整,中央厨房也一直在实验当中,基本实行部门主导,正在致力于打造一个新型的、主流的青年媒体,即“24小时中青报在线”。

我们现在主要有以下几个平台的融合建设:第一个是基于网报融合的媒体传播平台,这主要是提高影响力和公信力。第二个是以中国高校联盟、全国创业教育、中国青年国际交流社团为主的大学生成长平台,这对精准渠道和核心用户的开拓有帮助。第三个是基于大数据舆情相结合的交流信息和社会服务平台,这主要为了技术研发拓展。最后一个是要打造中国志愿者公益平台,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品牌责任力和社会管理参与度。

传得久远 要靠内容

人民网总裁 廖玒

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网站,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新闻网站,也是第一家整体上市的新闻媒体。人民网每个月阅读人数大概是3亿,人民网的微博在人民网、新浪、腾讯3个微博平台的总粉丝量是6000万,我们的推特粉丝量也超过1000万。

我觉得融合发展可能有3个转变。

第一个是从看书、看报到看网、看手机的转变。很多中国人已经把获得信息的第一渠道移到互联网,特别是手机。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社会舆论已经开始在手机上生成。国际上有个统计,智能手机用户除了睡觉,平均每6分钟看一次手机。

第二个是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报纸是大众传播,但是现在中国的分层越来越多,仅仅面向大众的传播可能不能满足各个层次人群的需要。腾讯有个统计,一个微信公众号80%是靠朋友圈的推荐。在座各位包括我,很痛恨标题党,但是坦率地说,在手机上没有标题党还真不行。比如一个标题是某某区党建又上新台阶,在手机上传播肯定没人看。所以怎么用好标题,会对传统媒体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三个是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传统媒体是一对多的传播格局,但在互联网时代特别在手机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多的可能是要看评论。作为一个媒体,更多是通过评论来回应网民的关切。比如说“8·12”天津港爆炸,人民网做了一个小专题,就是针对不实传言。

还有两个问题需要避免,第一个就是传统媒体做新媒体,前两年可能把一些自媒体高估了。另外一个是要避免技术至上主义。我在人民网工作了19年,越来越觉得在互联网真正传得开、远、久的,还是内容。所以,我也希望和大家一起,一起在互联网传播正能量,满足受众需求。

构建新型 主流媒体

中国网络电视台总经理 汪文斌

从传统主流媒体变身为新兴媒体,我有3个方面的理解:

首先,电视要通过“电视+”变成全媒体。中央电视台现在实现了全球传播的全媒体的传播体系。任何一个视频,都可以在任何终端、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覆盖、传播和收视,而且可以互动,所以,用过去的一句话来说,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实现了全媒体。

第二步,通过“电视+”建设新媒体。我们有传统的电视平台,但是这些传统的媒体平台只能覆盖、拥有一部分用户。

所以,我们要真正进行转型和变革,要有新平台入口,这样才能拥有新的用户。如果我们去用别人的平台,长期下去,会失去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血脉联系。我相信很多商业互联网公司都愿意看到,我们只是做内容的提供者,使用它们的平台。但是,如果真的这么做了,最后我们在这个新的时代就会被边缘化,不会真正拥有用户,更不会真正拥有超大规模的入口级平台所拥有的用户。

第三,建设新的产业和互联网生态。我们不仅要做内容的传播,而是从内容传播到内容+平台+渠道+终端,更重要是,上下左右相关的产业如何能够通过我们的“电视+”走向“网络+”,构建出一个新的生态。要通过第三个层级,我们才能够脱胎换骨,电视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电视,我们真正是在互联网的领域里面构建我们一个新的产业和新的生态。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往往说“媒体+”“电视+”,很容易简单理解为把互联网作为一个渠道实现多元的覆盖,这还是传统媒体最简单的出发点和思维。如果我们不构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构建自己超大规模的用户群体,构建自己新的产业和生态之路,我们一定会被边缘化,一定不会达到构建新型主流媒体的目的。

用户体验 最为核心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陈寅

媒体不管形态如何演变、功能如何扩展,实质依然是新闻传播的工具和介质,这是媒体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已经在许多方面实现融合,如建立新闻网站、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APP等。但这些还算不上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向线上走,新兴媒体向线下走,相互渗透,由浅入深,由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最终产生新型媒体,这大概就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中央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着眼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就是说,融合首先是为了阵地建设和舆论引导。

用户即阵地,即舆论场。衡量融合成效,要看是否赢得阵地和舆论,衡量是否赢得阵地和舆论,要看是否赢得了用户。赢得了用户,效益激励也可能就来了。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之一,是优先发展用户和网络,突破规模临界点,才能引发正反馈,实现指数级增长。急于实现收支平衡乃至盈利,而忽视用户规模培育、用户体验提升,既不符合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也背离了媒体融合的根本目的,必然难以成功。

要赢得用户,需在媒体融合产品中始终坚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前提“以用户为核心”,现在应该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更为准确。融媒体产品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交互性和用户体验,如参与互动、评论、讨论等等,还包括各种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展示方式,均应在融媒体产品中有所体现,尤其要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开发和应用,任何融媒体产品,都要首先考虑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用户体验,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的情景感知、贴身感应、随时互动等特性,让融媒体产品在移动中实现有效的情景传播、精准传播和立体传播。

科技创新 助力融合

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 曾学忠

过去的一周和正在进行的这一周,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中兴通讯纪念中国抗战胜利70年的老兵公益广告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同时,在国内相关新媒体上,迄今为止已经接近500万转发,而且还在不断地增长中。这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的一次尝试。

现在,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媒体+时代,深刻洞察这个新时代,我认为有四个特征。

第一,随时随地的连接。2020年预计超1000亿的连接,连接包括“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人与服务、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构成了无处不在的连接。

第二,服务无所不在,生活工作难分彼此。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都希望得到体验一致的服务,盈利模式越来越依赖于服务而不是产品。

第三,虚拟与现实合二为一。两个世界的融合其实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融合。通过两种经济的融合,互联网的技术和市场边界将会被大大拓展,纷纷进入传统行业价值提升环节。

第四,安全与隐私引起更加高度的重视。对于隐私和安全的关注,从来没有上升到今天这么高的一个高度,上到国家和政府的信息机密,下到每一个人的位置信息,都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时代的潮流趋势中,科技创新都将起着支撑性、基础性的作用,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甚至可以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变化都要源自于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无论在国家层面、行业层面,还是消费者层面,都会展现出强大的推动力。借助科技的力量,网络将不同媒体介质连接起来,使得媒体无处不在,并呈现多样化发展。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正在逐步形成适应互联网传播的内容生产体系。因此,必须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播方式,以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责编:刘军涛、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