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上海书展,倡导有价值的阅读

记者  曹玲娟
2015年08月26日08:0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在经历一周的书香满城之后,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201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8月25日在沪闭幕。十余年来,上海书展倡导推动全民阅读,融入市民百姓生活,已然成为上海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一届书展的闭幕,是另一段征途的起点。如何进一步办好书展?如何更好地体现“为价值搭台,向品质致敬”的文化追求?如何让阅读成为人们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做客人民日报,分享他的思考。

  反思从闭幕时开始

  每年的书展从筹备开始,都有一个逐渐成形的过程,会不断发现一些问题留下一些遗憾。上海书展已经有较大影响力,但跟国内国外的其他书展比较,总能找到一些差距,每一届都有提升的空间。

  怎么把上海书展越办越好?反思应从每一届书展闭幕之时开始。

  我感觉,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在上海书展还不够多。去年,上海书展正式提出把阅读活动作为与图书并列的又一“主角”,希望通过荐书、导读,引领大家不仅“多读书”,而且“读好书”“善读书”,倡导“精读”“深阅读”。这是现在非常需要的。今年书展700多场阅读活动,我个人认为,有品质的大约占1/3,希望这个比例能上升到至少一半。

  关键是“平衡”。书展上的活动主要是出版社在办,出版社有经济效益的考量,更乐意主推明星作者和容易畅销的书。而不少活动就是“捧场”,嘉宾们随口夸赞,却对书本身说得少而浅。如此,“荐书”沾染了浓重的推销味道,“导读”则基本谈不上。上海书展是促进全民阅读的平台,因此政府部门不仅要搭台,而且要关注市场之手的动向,有针对性地出手,起“平衡”作用。比如对出版社申报的活动,我们作了评估筛选,对有阅读价值的图书的推广活动,优先保证场地和时段。又比如一些图书很有阅读价值,但出版社出于成本考虑不打算办活动,我们就设法推动,提供支持。另外,我们联手作协、社联和出版协会等组织了一些能较好体现“荐书”“导读”功能的阅读活动,希望有示范效应。

  今年上海书展的活动场地和时段十分紧张,有出版社甚至说哪怕给我15分钟亮个相也行。而我们把最好的场地、最有人气的时段给了王树增《抗日战争》第二卷的全国首发式暨读者见面会,而且这是书展7天里唯一一场长达两小时的活动。

  倡导有价值的阅读,是上海书展的态度。

  书展要做“加减法”

  上海书展能够吸引来全国各地的作者和出版人,是一种荣幸。要办好阅读活动,离不开这个最重要的嘉宾资源。但他们来了,只在主会场讲一两场,不免“浪费”。很多作者、出版人其实非常愿意跟读者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今年上海书展有意识地把这些嘉宾资源引流到上海全市17个区县的分会场,有效提升了分会场活动的品质。比如王树增,就先后去了浦东新区和奉贤区、杨浦区,高质量讲座的反响极好。

  书香满城,将资源向区县引流,做“加法”明年还将强化。

  做“加法”,也做“减法”。今年我们明确谢绝养生类、理财类图书进场搞促销活动,理由有三条:首先是安全和秩序,此类活动往往会造成大规模的人群集聚和滞留;再者,尽管有一本书摆在那里,但它们本质上就是养生、股票讲座,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阅读活动,书展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真正的阅读活动上;况且,这两类图书品质良莠不齐,如果让靠不住的书在现场推销,跟书展的宗旨背道而驰。

  我们希望更多地为读者提供在书展上亲近好书的机会,包括原先在他们视野之外的好书。

  网络时代,可能我们的阅读面反而变窄了。为什么?你看现在的网络书店,网页面积有限,前几页特别是首页往往用来推介畅销书,结果畅销书在整体销售中的比例比实体书店更高。许多好书很难进入读者视野。其实,如果你想发现好书,去实体书店可能机会更多。书展要为读者发现好书提供机会,包括通过举办活动、发布各种书单等方式提供信息服务。

  一个好的书展是不是也应该发掘好作者?比如其《三体》刚刚获得雨果奖的刘慈欣,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他的作品,他也来了今年的上海书展,但在他初露才华的时候,我们做了什么?如今书展上的荐书活动,偏好已经比较有名的作者和作品,我们能不能跟作协、出版社联手,主动地去发现、帮助那些还籍籍无名、但具备潜质的作者,使他们通过上海书展被公众认知和了解?这道新的“加法”,我们要尝试去做,争取明年就开始。

  让我们谈谈书展的理想

  汇集全国高品质图书和阅读活动,是我们的一个理想。

  上海书展今年是第十二届,经过十余年积累,已经有了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能够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书展期间集中呈现的上海市民的阅读热情和文化追求。不然的话,汇集全国高品质图书和阅读活动的理想,没法落地,一时落了地也没法持续。国内一位知名出版人对我讲,这些年来外界一直在唱衰传统出版,出版业确实也遇到了严峻挑战,有时不免气馁,但来到上海书展,看到读者摩肩接踵的场景,感受到读者的热情,“真觉得出版这行当还是很值得干的”。我听了很感动。

  今年书展,甚至有读者为了一场签售,排了7小时队。因为有读者的热情,我们才能谈理想,才能在全国出版社的支持下,把尽可能多的好书、新书和阅读活动吸引到上海书展,也才能设立标准,控制图书的品质和活动的品质。

  上海书展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以开放的理念搭建一个全国大平台,同时积极面向世界。开放,不能是空谈,所以上海书展每年都把最好的位置留给国内公认的最好的出版社,留给主宾省。

  只有开放,才能汇集尽可能多的优质资源,这样,书展作为上海促进全民阅读最重要的平台,能达到的高度就不一样。

  每个城市的市民都有读书的热情,关键怎样把它点燃,怎样保持燃烧的状态。我觉得,书展有点燃的功能,但每年的书展只有7天,余下的358天怎么办?闭幕是“书香满城”的一个分号,闭幕后火种如何持续不灭?上海书展培育出了品牌阅读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文学周延伸出了如今每周六定期举办的“思南读书会”,这是一个范例。

  把书展上更多的品牌阅读活动,培育成常态化的阅读活动品牌,是我们的又一个理想。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26日 13 版)

延伸阅读: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