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上海书展今日闭幕 阅读从“闹钟”渐成“生物钟”

施晨露

2015年08月25日10:11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从小我是一个不喜欢看书的理工男,工作之后才开始触碰阅读。一开始很享受在地铁里的阅读乐趣,好像一打开书就进入另一个世界。人民广场地铁站车厢门一打开,书本合上,我走出车厢,又从书里的世界走回现实的世界。”上海书展期间,连续三年举办的上海青年读书会同城对话上,“欢乐书虫部落”创始人丁智刚分享道,“从我自己不阅读到爱阅读的转变,让我本能性地思考,一个人的阅读习惯‘从无到有’会是怎样一个过程?当我看到国民年度人均阅读量数据,心里涌动一股冲动,自己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

“如果说,每年上海书展是全民阅读活动的一个‘闹钟’,虽然体量每年提升,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响,但毕竟有时间和空间局限。闹钟一时,读书一世。如何让‘闹钟’变成‘生物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思考,也是市民对书展的期待。”书展期间,由“欢乐书虫部落”发起的“书声分享会”落户黄浦区“书香思南人文中轴”,成为12个阅读推广品牌活动之一,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在启动仪式上这样表示。

更深、更好的阅读,是社会埋藏的文化需求,是一部分走在推广阅读前列的市民“引读人”的追求,也是本市各级主管部门、政府机关的思考。今年书展联动各区县举办“书香上海阅读季”,主办方的明显感受是,各区县组织阅读活动较之以往更积极主动,阅读活动的种类和质量上都有提升。“书香满城”的氛围,令人喜悦。将图书和阅读推广作为并列的主角,上海书展作为全年最集中的阅读活动,将民间阅读热情与各种阅读资源——场地、人力、物力、资金捏合,见证着上海市民文化从传统“蹦蹦跳跳、唱歌跳舞”的广场文化,向更深、更静、更走入心灵的阅读空间扩展。

从个体阅读到群体阅读的跨越

丁智刚现在定义自己为自由职业者,要说“职业”的话,他是一位职业阅读推广人。2012年10月,他发起“欢乐书虫部落”读书会,口号是“推广市民每周一书的习惯”。也正是在这几年,上海各类读书会活动蓬勃发展,每年书展期间,读书会代表的交流也成了一种习惯。用丁智刚的话来说,“这是个体阅读到群体阅读的跨越”。

今年的青年读书会同城对话上,有像“欢乐书虫部落”这样自发组织的读书会,也有区县图书馆依托资源举办的读书会,有面向高校学生的兰新哲学社,也有针对白领的正能量读书会,有阅读中华经典的国学新知,又有研读经管类书籍的海带读书会……据丁智刚观察,上海目前约有数百家读书会遍布城市各角落,吸引数百万名书友参与。阅读可以是各自在家各捧一本书的私人行为,而阅读的群体活动可以拓展彼此视角、分享彼此快乐,“很多时候,一种氛围,更是容易感染人和推动人的一种力量。”

“书声分享会”就是在读书会活动上的整合升级,用现时流行的TED演讲形式“挖掘阅读中打动人心的力量”,演讲者都是普通爱书人。“刚开始办读书活动,参与人员、场地都曾困扰我们,得到黄浦区的支持,一边有对推广阅读的爱心和热情,一边有相应的资源,‘书声’诞生了。”

在科学会堂科技影城,专业的灯光、场地,镁光灯下,普通读者登上舞台讲述自己与书的故事。

“热血沸腾,非常有感染力”,市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李伟长去现场听过一回,“如果说我们组织的‘思南读书会’让专业的作家、学者资源与读者需求对接,让普通读者发出专业声音的‘书声’就是一种很好的互补。”

思南路沿线近40家单位组成了“书香共同体”,科学会堂、思南公馆、孙中山故居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各类人群阅读分享的场所,12个针对不同人群的常态化阅读品牌活动形成错位互补。“市民中提升自己生活、文化品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年轻人来说则是分享的热情越来越高”,黄浦区委宣传部长李崟说,“公共文化活动要讲求分众服务,政府部门组织公共文化服务不再是单向投入,更要激发社会各方面资源的积极性,捏合提升方方面面的热情。以‘书香思南人文中轴’来说,从企业到专业机构都拿出了软硬件资源共享,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更重要的是提供服务,特别是在信息资源的聚合发布上形成声势,让一时一地的‘书香’更有辐射力,政府投入也更有效率。”

从广场活动到藏智于民的提升

今年上海书展现场,有一个不卖书的展位——“陈伯吹童书屋”,从序馆进入,左手便是这个让很多小读者流连忘返的“童话世界”。看万花筒、根据童话故事绘画、为童话故事接龙,看到小读者一批又一批有序又活跃地参与阅读活动,宝山区文广局局长王一川有些感慨,“过去,在广场上办大型活动,唱歌跳舞、送戏下乡是我们的拿手活。书展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思路,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百姓阅读活动结合,可能更符合市民文化生活转型中的需求。”

以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落户宝山为契机,“宝山国际儿童文学阅读季”以“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为主题全年展开,图书馆、陈伯吹纪念馆、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等公共场所都成为阅读活动阵地,活动形式囊括朗诵、绘画、展览、讲座到儿童剧,“我们希望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奖,而是可以带动亲子阅读、家庭阅读的引擎。”书展现场的“陈伯吹童书屋”,不只家长带着孩子参与,很多当年读着陈伯吹童话长大的中老年读者也被吸引,“这就是阅读经久不衰的魅力。”

在上海各区县,阅读活动都从一时一地向全年全区域覆盖。浦东新区推出的“书香2号线”活动,利用地铁2号线的天然连接,聚焦当地产业特色,形成地上地下共同呼应的活动氛围,让阅读从时间、空间、载体等走进市民生活。闵行区图书馆的“敏读会”2012年2月创办以来,已举办60期活动,不仅有名家和图书馆员主讲,也有读者主讲,推荐书目从文学向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考古学等社会科学领域拓展。书展上,闵行梅陇镇百姓作者所著的《人文梅陇丛书》系列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首发,镇上有个“读书·写书五年计划”,希望通过“读书、写作、出版”的良性循环,带动更多人享受“悦读”生活,“让读书人有梦想,让写书人有舞台”。

青浦区推出的“清阅朴读”文化品牌包括“清阅朴读读书沙龙”、“青溪讲坛”、“妈妈爸爸读书俱乐部”故事研训班等活动,《清阅朴读》读书刊物、读书论坛、微博微信等宣传推广平台也不断发展,吸引越来越多市民把业余时间交给阅读。去年书展第一次来到崇明县,今年“书香瀛洲”活动又将赵丽宏、秦文君、竹林、薛舒等一批作家带到海岛读者面前,连续两年参加活动的崇明籍诗人杨绣丽感动于70多岁的老太太骑半个多小时自行车来听作家讲座的情景。

“广场活动是练手脚,阅读活动是动脑子。”74岁的叶阿姨和老伴站在“思南文学之家”门口的国际文学周排片表前研究,“葛剑雄讲历史一定很热门”。旁边几位年轻人有经验,“年纪大的读者组织方会照顾,别担心。”在不同群体参与中,公共阅读活动逐渐成为联系沟通社会各阶层的桥梁,也像是一个新型“众创空间”,不仅有书籍分享,也有青年白领、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成长,在李崟看来,这是阅读推广活动的反哺。

青年小说家王若虚是上海文学周执行策划人之一,着重负责活动现场和后期新闻动态,由他牵头组建了一个十几人的宣传志愿者团队,每场活动配备至少一名摄影师,一名文字通讯员,加带3G网卡,随时播报现场动态。活动结束后,又有专人整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出活动报道,“让不在现场的读者也能分享现场的火花。”

“过去我们说藏富于民,今天的社会可能更需要‘藏智于民’,书展和围绕书展展开的阅读活动就是播撒智慧和知识的平台。”80后历史学者王鼎杰说。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