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上海书展:为好作品形成“导赏机制”

2015年08月25日10:22  来源:文汇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上海书展:为好作品形成“导赏机制”

   各区县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以及遍布全市的书店都有着丰富的图书资源,可“读什么”“怎么读”却经常困扰着普通市民。记者 叶辰亮摄

   ■学者陈思和认为,全民阅读,不是让每个普通人都像专业学者那样捧起“大部头”,盲目地扎进“故纸堆”,而是要从人们最切身可及的部分入手,针对当代人的阅读偏好,逐步引导阅读习惯,形成数字阅读的推介系统,提升阅读品质。当更多的人愿意在手机里点开一本电子书,而不是图片和段子,我们就离全民阅读更近了一步

   “他叫着你的名字/巴尔巴娜/你淋着雨向他跑去/湿漉漉地幸福地/像怒放的花朵……”法国诗人雅克·普雷维尔的《巴尔巴娜》在中国诗人王小龙的诵读里,与骤雨的夜彼此映照,有种别样的韵味。七夕节,少不了情侣们在鲜花红酒中的温情相拥,而在浦东,有一群爱书人,选择与诗歌浪漫邂逅。上海书展的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包括西蒙·范·布伊、艾伦·李、路内、王小龙等在内的数十位中外作家,或诵读自己最新的创作,或推荐珍藏多年的经典名作。

   多层次全覆盖的导赏活动,正在形成自己的运作机制,成为一道城市文化风景。上海书展经由遍布全城的读书活动,扮演“导赏”角色,邀请名家深入全城各个角落,将有价值的作品推荐给读者,既有文艺范儿十足的“诗歌之夜”,也有满足普通市民需求的“分享会”。而出版界“云会场”、“e本印”等一系列数字阅读服务的推出,则是在互联网时代,以精选图书抢滩移动端,系统培养读者数字阅读习惯,实现从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过渡升级。

   让读者和作家成为“知心人”

   上海各区县图书馆和文化活动中心有着丰富的图书资源,可“读什么”、“怎么读”却困扰着渴望与书靠近的普通市民。过去走进这些图书馆,看到的多是孩子们做暑假作业、成年人趴在电脑旁上网的情景,而借阅榜上,悬疑作品、青春文学借阅量居高不下,严肃文学、经典作品少人问津。与其说是没有兴趣,倒不如说是在茫茫书海中,无从下手。

   然而近年来,随着上海书展将阅读活动资源从中心会场向全城覆盖,不少知名作家组团深入社区,直接为读者解读作品。

   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格非,去年曾作为“压轴”嘉宾亮相上海书展区县分会场。现场读者不仅分享阅读感受,还向他讨教创作构思和写作心得,面对这些热情的读者“知心人”,格非很感慨,“一个有追求的作家,花那么大功夫在情节布局上使那么多‘花招’,都是在召唤梦寐以求的读者!”格非曾说,“有一群读者认同写作者的价值观,读懂文章背后潜藏的含义,这是写作者最快乐的时刻。”

   有专家说,为好作品“背书”,为爱书人“导赏”,上海书展正通过线上线下的全方位覆盖,让阅读成为上海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自觉。

   让更多好作品“线上占位”

   如果说遍布上海全城的阅读导赏活动实现的是地域上的覆盖,那么今年世纪出版集团、新华传媒等机构所提供的数字阅读体验,则实现了书展的“线上”覆盖。

   数字阅读已成为当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要把公众从“微博段子”和“微信朋友圈”的碎片阅读中“抢回来”,出版界就要主动适应媒体转码,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手机应用等数字化平台,让更多的好作品“线上占位”。

   今年世纪出版集团在数字出版馆,提供了大型触摸屏、Kindle阅读器、iPad等各类终端设备,让读者体验“数字深阅读”;“译文的书”移动应用限买活动,则鼓励读者尝试电子书购买,应用里相关书讯和作者译者的动态也拓展了阅读体验。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名学者陈思和认为,如果说市民文化中,接地气的广场舞是“健身”,那么以“导赏”为目的的读书活动,则是为市民“健心”。各区县文化服务机构不仅可以为市民阅读提供公共空间,也通过各类品牌活动推介优秀作家和作品,让阅读文化常态化。(黄启哲)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