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5年12月上

初入媒体的三两年【2】

2016年01月19日13:13 | 来源:青年记者
小字号

成长路上的困惑与思考

张 楠

我是学中文出身,2013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鲁中晨报工作。干了几个月的热线记者后,我成为一名时政记者,现在主要负责淄博文化、艺术、规划、工会等方面政府部门的新闻采编工作。最初,我对这个职业不甚了解、充满好奇,适应这个工作后,我有了这份工作带来的虚荣心,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难,现在,我能够平心静气地回顾这两年的工作经历。两年的时间里,我认为自己是有成长的。成长路上有收获、有喜悦,也不可避免地有困惑和迷茫。两年间,我也有自己的思考。

首先,对于青年记者来说,应该如何平衡作品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其实严格来说,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是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努力追求新闻精品。很多同事和前辈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对于像我这样工作经验尚不丰富、新闻驾驭能力尚有欠缺的青年记者来说,时常感觉二者难以兼顾,有时候力不从心。

想做好稿子、大稿子,耗费精力多,就难以保证数量,直接后果就是收入缩水。而想保证收入,就要努力多写稿子,每天三五篇稿子,就有可能因为数量而放松了对质量的要求。这也是我一直在反思的问题。一个真正有理想、有情怀的记者,对稿件数量和收入的追求一定不能是绝对的;对新闻精品的追求,是一定不能放松的。

其次,青年记者应该如何看待媒体人的“出走”和“逃离”?最近两年,很多媒体出现了辞职潮,尤其是一些知名媒体人的辞职,更是引发了热议。我曾经在微信朋友圈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去他的新闻理想,老子赚钱去了!》,阅读量和点赞量之高,让人惊叹。

这种文章读起来确实会让媒体人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鸣,但我认为不能对其过度解读,尤其是新闻价值观尚不坚定的青年记者,不能被这种极端的观点所左右。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人辞职,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媒体人的离开也是正常的。很多媒体人出走,是因为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者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很多媒体人离职的本意并非对自己坚守了十几年的新闻行业的全盘否定,更不一定非要和赚钱挂钩。

新闻媒体,尤其是纸媒如今确实处于转型的阵痛期,但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是去伪存真的阶段。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顿就断言媒体行业已经穷途末路。面对媒体人的离开,我们可以反思、可以总结,但不能过度解读,不能丧失定力——青年记者尤其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既然选择留下,就要竭尽全力,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