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1月下

遮蔽抑或凸显:议程设置理论的再思考【3】

王军峰
2016年01月28日09:59 |
小字号

首先,媒介通过报道或者不报道对现实世界进行遮蔽。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而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受到自身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媒介成为人们沟通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媒介按照一定的价值立场和原则对现实世界的事实进行选择,但是由于媒介资源的有限性,只有那些符合选择标准的事实才能够进入新闻报道和传播,而那些没有被选择和报道、传播的事实,尽管它是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一部分,但是,在媒介构建的环境中,它被拒之门外。换句话说,它被媒介所遮蔽了。

其次,媒介通过对少数议题的强调和突出,遮蔽了大多数议题,尽管有时候这些议题很重要。关于媒介的一个重要比喻就是媒介是聚光灯(李普曼语)。媒介所照射(关注)的地方或者议题就被凸现出来,放在公众的生活当中。媒介的每一次行为都只能是对大千世界中众多议题中的少数议题进行突出和强调,而大多数议题,由于处于一种“灯下黑”的状态当中。受众难以在媒介中寻找到它们的影子,因而,也很难想象它们的存在。在媒介构建的想象中,这些议题消失了。

再次,媒介通过对某些议题显著性顺序的强调,将一些议题放在末端,有可能形成对议题的遮蔽现象。例如,传统的报纸就具有非常明显的顺序性。当一个议题,媒介不得不进行报道,但是又必须限制其影响力的时候,在版面处理上就有可能将该议题放在不容易被受众注意到的地方。同样,对于议题顺序的排序,搜索引擎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搜索引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对信息进行遮蔽与呈现的功能,因而拥有对搜索结果进行干预的权力。[12]搜索引擎对信息(议题)的遮蔽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价排序来实现的,因而,因其结合了资本和权力的因素显得更为复杂。而同时正因为如此,其对议题的遮蔽更具有直接性。

最后,媒介对某一议题属性一个维度的强调,造成公众对该议题产生偏差,影响公众对议题真相的认知。当新闻媒介报道一个客体时——以及当人们谈论和思考一个客体时——客体的一些属性被突出强调,而另一些属性则被一带而过。对议程中的每一个客体来说,都有一个属性议程,而这个属性议程会影响到我们对该客体的理解。例如,在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其发生原因究竟是人祸还是天灾,这关系到一些人的利益。而此时,媒介对天灾的强调就有可能影响公众对真相的认知。

在属性议程设置这一层面上,媒介能够引导公众思考,因此,媒介在这个层面上对一些议题属性的遮蔽是以隐蔽的方式进行的,这就关系到媒介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介框架存在是一种必然,媒介通过一系列价值观念和原则对事件进行定性,而这会影响公众对议题真相的认知。[5]210例如,在封建社会农民的反抗行为在统治者眼中就是“叛乱”,但是,当其被纳入另一个正义的框架中时,就是“起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就是因为预设的框架是不同的。同时,这也启示我们,媒介本身就是一个权力斗争的场域,而媒介遮蔽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权力关系。

三、总结

媒介议程遮蔽是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中一个负面的、但又是隐蔽的影响。它客观存在着,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媒介议程遮蔽的产生原因在于媒介本身的重要性和媒介能够进行议程设置的可能性,正是这种设置议程的可能性使得其成为控制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渠道和手段,最终的结果就是媒介通过控制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形成对真实世界的遮蔽。而实际上,媒介遮蔽并不仅仅是媒介内部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现象,在具体的媒介遮蔽运作机制中,还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外部的权力关系成为媒介遮蔽现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本文从大众传媒媒介议程遮蔽来论述媒介遮蔽现象。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介的议程遮蔽现象主要通过议程的设置和对信息的控制来进行,最终影响到我们对真相的认知。但是,如果我们用这一思路看待新媒体同样能够发现新媒体时代媒介依然存在着遮蔽现象,并且显得更加隐蔽。这一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探索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李革新.在遮蔽与无蔽之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王民涛.语言的遮蔽[J].长沙铁道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蒋晓丽,李玮.从“客体之真”到“符号之真”:论新闻求真的符号学转向[J].国家新闻界,2013(6).

[4](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B?科恩.新闻媒介与外交政策[M].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3.

[7]龚新琼.关系?冲突?整合——理解媒介依赖理论的三个维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

[8]单波.王冰媒介控制及其理论想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2).

[9](美)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1]陈强.国外属性议程设置研究进展述评[J].国际新闻界,2013(6).

[12]董少校.遮蔽与呈现:搜索引擎的权力双螺旋[J].当代传播,2014(5).

(作者系西北大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新闻学硕士)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