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电台广播剧的民生化创新【2】
——以《滨海大街878号》为例
二、电台广播剧的民生化求生路径
传统形式的广播剧所存在的弊端并不能否认广播剧本身的优良特质。如何扬长避短适应新需求,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天津滨海广播的从业者就利用了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公众实际需求,策划了一档日播的广播短剧《滨海大街878号》。自2008年开播以来,该剧获得了大量听众的青睐。
(一)民生化给广播剧转型的启示
《滨海大街878号》作为新型广播剧的成功案例,民生化、接地气是主要成功之道。
在我国,“民生新闻”的概念虽然没有得到学界的统一定义,但民生新闻自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创办成功之后,迅速被业界和学界接受。学者白小易认为,“民生新闻”就是站在百姓的立场,采用平民的视角,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实际上,广播媒体作为随时随地收听的伴随式媒体,本身就具备纸媒与电视不具有的便捷性。因此,与公众的交流互动渠道也更为通畅。从这个角度来讲,广播媒体是更贴近人民生活的媒体。
然而广播剧由艺术发端,偏重于剧本的创作和艺术形态的展现,长期以来注重向公众展现一些典型事件及典型人物的生活,没有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民生化程度较低。然而,广播剧本身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集合多种表现形式,且专为广播打造,对于寻求突破的广播媒体而言,可塑性很强。滨海广播的创作团队正是选定了广播剧形式,尝试将百姓生活融入其中,打造成了接地气的、听众喜闻乐见的民生化栏目。
基于面向天津滨海新区的调频电台FM87.8,《滨海大街878号》的剧本创作锁定在一个名为“滨海大街878号”的虚拟社区。社区成员们是滨海新区的普通居民,作为城市中众多家庭的缩影。广播剧通过讲述这些努力工作、乐观生活的居民的故事,透析新闻热点和市井百态,调侃之中评议百姓生活,传递正能量。可以说,《滨海大街878号》是广播艺术与民生新闻形态的巧妙结合,通过艺术评议新闻,通过新闻革新艺术,而民生化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使艺术和新闻都更接地气,更贴近受众。
(二) 广播剧的民生化转型要素
广播剧在传播链条中需要经历创作、传播、接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广播剧的民生化创新不仅要体现在基本的创作理念中,还应该体现在传播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广播剧的民生化创新过程中包含多个要素。
一是剧本创作的新适应性。广播剧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作品,最终的接收者和传播效果的界定者都是听众。因此,广播剧首先要为听众服务,适应听众的需求和习惯。由于广播的波段和频率有限,广播受众极具地方性特点,所以不同广播电台的定位需要明确而具有针对性。比如,天津地区的居民具有热情、乐观的性格特点,喜爱段子式的轻松幽默。天津滨海广播的主创人员为了迎合天津人的习惯,打造了《滨海大街878号》这档段子式的广播小品剧。这档广播剧打破了传统广播剧“电影”式的生产发行模式,成为固定频道、固定栏目、固定时间播放的日播短剧的形式。而每期广播剧时长只有5分钟,短小精悍,充分适应了都市居民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
《滨海大街878号》首次面世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剧本创作旨在通过几个“小区居民”幽默评说奥运,调节公众在奥运期间紧张的观赛氛围以及消除长时间新闻播报带来的听觉疲劳。可以看出,这档广播短剧的设计初衷,就是站在了百姓的立场上,为百姓服务的。奥运档短剧播出后,立刻赢得了大量忠实听众,并就此逐渐成为固定播出的日播短剧。
二是播送时间的巧妙穿插。传统广播剧通常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专门的时间段集中播送。而随着广播的发展,频率和栏目都有所增加,内容丰富而紧凑,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广播剧的播出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滨海广播作为新闻综合类频道,以播送新闻类节目为主,广播剧《滨海大街878号》在播出时间上依附于该频道的两档王牌新闻栏目——早间7:00-8:00的新闻播报“滨海第一线”和下午16:00-17:00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市零距离”。广播剧会在这两档新闻栏目的中间插播。首先,这两档新闻栏目的播出时间正处于收听高峰。据CSM媒介数据统计,新闻综合类广播在06:00到10:00之间迎来持续的收听高峰,次高峰则是16:00到19:00。广播剧在这一时段插播,无疑扩大了收听人群。其次,这两档新闻栏目是滨海广播的主力军,广播剧的插播巧妙吸引了新闻栏目的固定受众,形成承接效应。而广播剧轻松幽默的特质,还缓解了新闻栏目听众的紧张神经。广播剧中本身具有的新闻性,避免了插播时的内容的突兀与跳跃。两者相辅相成,互惠共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