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1月下

新媒体环境下电台广播剧的民生化创新

——以《滨海大街878号》为例

邹梦蝶
2016年01月28日10:20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1月下

摘要: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媒体正在努力寻求突围,广播剧作为广播媒体独有的艺术形式则陷入了革新的困境。近年来,部分地方电台巧妙地利用了广播剧这一传统形式,配合接地气的改良创新,将广播剧打造成为频道的品牌栏目,既增添了广播媒体生存突围的利器,又给广播剧的革新和发展提供了启示。本文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滨海广播出品的广播剧《滨海大街878号》为例,剖析新媒体环境下电台广播剧进行的民生化创新。

关键词:广播剧;微广播剧;民生新闻;广播改革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移动网络等新兴媒体给社会带来全新的媒介体验,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其中,广播媒体也未能摆脱新媒体的冲击。而作为广播媒介的特色产品,原本就面临革新难题的广播剧,其生存压力尤为明显。然而,在寻求出路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电台却巧妙地利用广播剧这一独特节目形式,策划出不同于传统广播剧的系列短剧。这些广播短剧贴近生活、短小精悍,赢得了大量听众的青睐,有的广播剧甚至被打造成为电台的品牌节目,成为应对新媒体冲击的一大利器。那么,是什么促使广播电台拿出这样的创新举措?新型广播剧有哪些创新之处?这些别出心裁的革新给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业带来怎样的启示?本文试图就此做出分析和解读。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台广播剧的生存困境

(一)广播剧的历史沿革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形式中的一种颇具感染力的艺术品种。由于广播剧具有明显的大众传播特点,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可将“广播剧”解读为“广播制作者以电波为传播载体,以声音为表现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进行的一种戏剧艺术传播活动”。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融合与革新,广播电台也在互联网上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网络电台。网络电台中同样播送广播剧,但本文的研究对象特指传统的电台广播剧,不涉及网络电台广播剧。

我国的广播剧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诞生期,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在动荡的战争年代,广播剧为配合时事和前线战事而出现。最早的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诞生于1933年7月,由当时的上海广播电台播出。第二阶段是发展期,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录音合成技术使广播剧的制作水平有了飞跃。同时,广播剧也从最初的舞台剧向具有广播特性的广播戏剧转变,从而确立了广播剧以声音表现为主的基本形态。[1]186到了80年代初,各地广播电台广播剧产量突飞猛进,录制出了许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第三阶段是下滑期,时间从80年代中后期到1995年。这段时期的广播剧受到电视媒体的冲击而流失了部分听众。此外,受到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电台无力录制支出大于收益的广播剧,使得广播剧数量大幅下降。第四阶段是探索期,时间从1995年至今。1995年,广播剧被纳入中宣部关于精神产品的“五个一”工程。有数据统计,2005年全国共生产达2180部近万集的广播剧(包括各地的新闻报道剧),生产态势呈现出中央、省、市及县级媒体齐头并进的局面。[1]186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公众生活节奏的转变,广播剧数量的提升与听众的反响并不成正比。因此,广播剧依旧走在求生的探索之路上。

(二)新媒体对电台广播剧的冲击

如今,网络新媒体从传统媒体的手中抢夺了数目巨大的受众,广播媒体作为拥有一定历史积淀的大众媒体,同样无法避免。目前,除了定位于有车一族的交通广播影响不大之外,其余类别的频道均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而广播剧作为广播媒体独有的艺术形态,在播送形式上依附电波存在,也面临着寻求新出路的严峻考验。

广播剧除了受制于播送渠道的弊端之外,自身创新性不足也是其发展不利的重要原因。传统形态的广播剧多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作为创作素材,偏于宏大叙事。制作方面配合实地录制的现场音效和旁白解说,力求成为一部完整的甚至经典的作品。精良的制作固然提升了广播剧的整体品质,然而,完成这样一部广播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播送。这对于现今的媒体和听众来说,性价比低下的弊端已经显露得很明显。

总之,新媒体的出现使广播剧的市场萎缩,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的变化,部分受众偏爱快餐式的文化形式。而传统的广播剧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发展道路越来越窄。外因和内因合力造成了今天广播剧的生存困境。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