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人大2015

从信息不对称到信息激励:中国能源传播的互联网呈现

——以人民网能源频道国际油价报道为例的研究

王亚莘
2016年03月08日10:50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能源在当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与之相应,能源新闻报道,在当今全球的媒体呈现中,亦举足轻重。新媒体“颠覆式”发展的媒介格局中,中国能源新闻传播的互联网呈现,任重道远。作为“国家队”,人民网升级中国能源新闻传播质量,时不我待。本文以信息经济学为分析框架,结合人民网能源频道国际油价(2014年至今的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的报道实践),尝试提出:亟需从能源信息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的现状出发,借助新媒体传播“形态多元”、“沉浸泛在”、“介质融合”特性,降低能源信息“搜寻成本”、改善能源新闻信息激励结构(一阶、二阶信息)、突出能源信息的“分离均衡”,进而规避不完全能源信息带来的风险,促进中国能源新闻报道话语力与传播模式的主动再造,以期达致能源信息传播结构的“帕累托最优”。

关键词:能源新闻报道 新媒体 国际油价报道 信息不对称 信息激励

一、问题的提出

能源新闻报道,是中国新闻媒体较少关注的重大现实领域。稀缺,是当今中国能源供应格局的客观现实;同样,中国新闻传播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践中,对能源新闻报道的关注,同样存在稀缺。这体现在:其一,能源新闻报道信息供给量偏少,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能源生产与消费国的地位较大偏离;其二,信息供给质量有待提升,新闻媒体未能完全承担起“界限沟通者”[1]角色,进而提升社会的能源认知水平;其三,能源信息供给阻梗,造成受众对能源专业领域的隔膜,形成了其不应有的注意力严重稀缺。

人民网作为互联网传播的“国家队”,特别在栏目中设置了能源频道,体现出了对能源议题的高度关注与战略性布局,也为中国本土能源新闻传播实践提供了观察与分析的样本。本文以与大众关系密切的近期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下跌)为切入点,以信息经济学为理论框架,考察人民网为代表[2]的中国能源新闻传播互联网呈现的特色与问题,以期提供建设性的能源信息激励对策,提高中国能源新闻传播的互联网表现。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为案例的文本研究。研究对象为人民网能源频道的相关能源新闻报道。

二、分析指标讨论与模型建立

本文的研究理论框架来源于20世纪60年逐渐兴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因而,本文对人民网能源新闻报道特色、质量的综合考察,也将从这一理论框出发,搭建分析指标模型。

信息经济学(Information Economics)从信息与经济学交叉的角度,为分析信息传播行为提供了经济学的考量视角。其理论中,有几点非常值得重视:其一,从信息需求角度看:人对信息有巨大的量的需求,信息有其心理抚慰价值,缺乏必要信息供给,会造成人的决策行为中的“信息饥渴”,进而面临决策困境,乃至造成决策误判;造成“信息饥渴”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在“私有信息”没有转化为“公有信息”,而成为“隐蔽信息”,一方具有信息优势,另一方则具有信息劣势;其二,从信息生产角度看:就信息本身而言,其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使信息生产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进而形成原创信息生产的“负激励”,甚至产生“逆向选择”;其三,从信息结构角度看:信息中的“一阶信息”与“二阶信息”准确与否,是信息质量结构的两个要素;“事实需要”、“心理期望”与“当时需求”、“事后检讨”是价值判断的两个信息因素;信息均衡存在“分离均衡”与“混同均衡”两种基本模式;其四,从信息评价角度看:信息市场中,经济人对品牌具有“连坐效应”的信用选择机制。[3]因此,本文拟对研究对象——人民网能源频道的油价报道,结合经典传播学与信息经济学双重研究框架,建立如下的综合考量分析指标:

基于上述模型,本文对人民网能源频道能源报道的分析指标为:1.信息供给看角度看:能源信息供给阶段考察提供的信息数量、频次;2.信息生产角度看:信息生产阶段考察信息提供的组合报道方式,是否造成信息隐蔽;考察原创信息量,是否因搭便车行为而过度依赖转载量;3.信息结构角度看:一阶、二阶信息信息是否准确;信息传播策略是混同均衡抑或分离均衡;4.信息整合角度看,是否与人民网其他频道报道形成“品牌矩阵效应”,信息供给各方是否能够达到激励相容。

三、研究发现

国际油价轻微波动,是能源领域的常态现象。其综合受到石油供需、能源消费结构、市场投机、经济发展状况、国际地缘政治、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但自2014年6月起,国际油价开始剧烈波动,一度被国内外媒体誉为油价“腰斩”。至今,国际油价中的重要参考指标布伦特(Brent)与WTI期货价格双双维持在50美元/桶的低位。相比2008年,国际油价曾达147美元/桶。面对油价剧烈变化给全球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新闻媒体的能源板块出现了相应的报道。对国际油价的报道,成为国际新闻财经新闻、深度报道中的“重头戏”。在国内,油价下跌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成为交叉“高大上”国际财经新闻与“接地气”民生新闻的关注焦点。油价焦点新闻的报道如何在互联网呈现?本文研究发现,从2014年起至2015年10月,以人民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在该焦点领域报道呈现如下特点:

1.信息供给角度看:报道数量相对减少,整体频次逐渐降低。信息供给量略显不足,存在未能完全满足受众“信息饥渴”的诉求。

从间接报道[5]看,在人民网能源频道的搜索工具里,键入“油价”一词,共计可以检索到32034篇新闻全文中含有“油价”关键词的新闻报道(能源频道创办以来整体数据量)[6];若键入“油价 2014”,则报道量为1779篇、若键入“油价 2015”,则报道为1762篇;从直接报道看,当检索条件变为新闻标题中直接含有“油价”一词时,可检索到的新闻报道量为12791篇(能源频道创办以来整体数据量);若键入“油价 2014”,新闻标题中含该关键词的报道量为16篇;若键入“油价 2015”,则新闻标题中含有该关键词的报道量为6篇。[7]图1、图2统计了近5年(从2011年至2015年当前)的直接/间接人民网油价报道量。[8]图形表明,本文研究的重点区间,在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2014年下半年至今,油价报道数量递减趋势明显,因而其日平均新闻报道数量及频次也明显降低。但当我们参考网络舆情指数分析工具(360指数)时发现,该期间人们对油价的关注度实际仍较高(见图3)。相应的,其他媒体对油价这一关键词的网络关注度保持了很高水平(见图4)。

2.信息生产角度看:传统报道能力突出,互联网思维亟需增强;新闻报道原创力是能源报道“归核化”的根本路径。

2.1油价报道提供的组合报道方式较为多元,但缺乏新媒体整合报道模式的应用,对内容的关注与对形式的关注不均衡;被动的信息隐蔽亟待消除。

首先,从能源新闻的报道组合角度看,若以专访、记者个人观察、记者综述、专题、记者即时油价新闻报道为分类标准,则自2011年至今,人民网油价直接报道的报道组合方式呈现如下特征:

从上表的统计可以总结出人民网能源频道油价新闻报道组合呈现出如下的规律与特点:其一,油价报道应用了多种传统新闻报道组合模式,包括专家专访、记者个人观察、整体综述、专题(通常为年度盘点、年度报道的形式)、记者即时油价新闻报道(通常为发改委油价调整即时报道、全国各地油价汇总、油价排行榜等形式)等,形态各异,组合多样。

但研究中亦发现,人民网能源报道还主要以传统的纸质媒体传播思路为主,表现在文字报道是重头戏,间有部分图片(图片应用量亦不大)。对包括视频报道、声音报道、即时互动等互联网思维手段的应用还相对极为有限(统计期中没有出现)。一种原因是,这可能与该频道人员配置量有限有关,但面向未来,如此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报道领域,亟需合理调整战略人力资源配置,将包括油价报道在内的广义上的能源报道,引入新媒体时代。吸引更多受众,关注油价、促进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同时,提升其能源媒介素养与改革参与意识,提升社会在能源消费领域合意的最大限度达成。

由于油价信息供给的模式较为单一,再加之可能的报道速度不足,极可能在远期造成受众对人民网该领域报道的疏离,造成被动的“信息隐蔽”,使得人民网这样的“国家队”,在国家“能源生产革命”与“能源消费革命”的大背景中,失去应有的话语权、权威性与影响力。因无法培养自己的“铁杆受众”,以致在关键时刻无法对重大能源舆情形成有效的引导能力。

这方面,可以适当借鉴国外能源传播领域的先进实践经验,充分开掘互联网新媒体的新闻表达手段与潜力。比如,全球著名能源公司雪佛龙,作为非新闻报道主体的媒体,却非常重视利用新媒体的先进手段,做好能源传播,维护公司的形象与利益,发出响亮声音(如图5所示)。[10]

2.2报道质量整体较高,原创性好。但存在一定的“搭便车”趋势。尽管这可能是目前业界的普遍状态,但中长期看,能源报道的“归核化”竞争力,必然蕴含在核心团队的高质量报道力中。

本文研究发现,仅以2011年为例,在人民网能源频道26篇直接油价报道中,若以新闻的来源角度看,联合信源(界定为与其他媒体的战略合作,合理使用其他媒体报道资源)为1篇(与《国际金融报》)、记者独立信源报道20篇、直接转载其他信源报道3篇(其中2篇来源为新华网、1篇来源为市场化媒体《京华时报》,研究还发现,从2011年至今,人民网能源频道,对新华网、中新网的能源报道转载量最高,这一方面说明对兄弟主流媒体信源的可信度的认可,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这无疑提升了其他主流媒体的能源报道影响力[11])、整合不同信源报道2篇,当年,完全原创新闻报道与非完全原创的比例为10比3。

在泛众传播时代,保持原创是媒体行业中一项非常稀缺的能力,是一家媒体回归核心竞争力(也即“归核化”[12]能力)的根本所在。正如前文所述,信息的价值具有特殊成本结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在知识产权制度相对不十分完善的条件下,造成了社会整体对信息产品使用的不规范性。[13]在当前的我国互联网实践中,这可能较为普遍。但此现象导致的问题在于:其一,其导致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退化,过度依赖低成本的转载,远期看,丧失核心本领;其次,这种现象会降低业界整体的激励水平,远期整体拉低新闻界能源新闻报道的质量。可能的思路是,依据信息经济学的启示,在信息产权安排不完善条件下,信息资源配置的确存在难题,但若以未来观,还是需要坚守原创,提升核心团队的能源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例如能源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专业判断能力与独家、独到、独特报道能力,逐渐实现该领域的“帕累托改进”。

(责编:王妍(实习)、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