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5月下

网络舆论下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的文献综述【4】

赵艺扬
2016年06月06日13:53 |
小字号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我国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尚未形成成熟和系统的研究。随着互联网对政治生活的影响逐渐增强,更多的国内外学者都将研究视角放到网络中来,运用不同的学科理论、采用不同的角度研究其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然而这方面的问题目前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真正的理论体系,也没有规范化的研究机制出现。一般来说,先有一种新兴的事物产生,然后才会出现与之相对应的理论体系。网络问政正是在这几年日渐受到关注的,因此国内在这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研究。

2.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证研究。国外研究注重实证主义方法,多突出工具理性,通过实际案例、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推演结论。相比而言,国内研究比较分散、学科交叉较少,相关研究借鉴西方理论较多,而且国内多侧重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其原因是难以获取政府议程设置的统计资料,社会调查成本高昂,同时社会科学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程度还未达到理想状态。

3.宏观研究有局限,微观研究不具体。宏观方面,目前国内关于网络舆论的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将国外的理论成果放到中国的社会中进行改造,几乎没有从理论基础层面得到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微观方面关于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研究较少,而这个领域非常具有实践和操作价值;另外,学者在各自提出的模式分类中,采用的梳理脉络和运作原理没有给出足够的理论解释。

(二)未来研究方向与前景

1.政策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应多个学科交叉推进,结合我国政治社会环境深入开掘。对于“网络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除政策学外,还涉及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在国外,这些研究相对比较成熟。随着互联网的扩展,这些研究出现了交叉和叠合的趋势,如在传播学领域,学者将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拓展到新媒体,重视网络议程设置研究,不仅涉及媒介议程与大众议程的关系,也涉及对政策议程的影响。

因此,在网络社会兴起和社会多元化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合理借鉴国外议程设置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如何结合我国政治社会环境,从多学科视角入手研究不同主体,尤其普通公众在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的角色影响和动态过程,既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相关学术研究创新的契机。

2.丰富研究方法,增加实证分析和量化分析。目前我国在政策议程设置方面缺乏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过去由于难以获取政府议程设置的统计资料,所以定量分析少。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更加透明,政府的许多信息都选择向民众公开。因此,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予以收集和分析,量化分析和实证研究就更好操作,网络舆论收集的便捷性,使得未来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必然向实证分析和量化分析倾斜。如果需要实地调查,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的财务部门理应给予资金支持,或者国家设立实证研究专项基金,使实证研究更加顺畅化、科学化,从而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如此,未来的研究前景将会看好。

五、结论

互联网的出现,使网络成为民众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网络舆论对政府政策制定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系统综述了网络舆论下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当前国内外网络舆论下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了网络舆论、政策议程设置、网络舆论与政策议程设置的概念、特点、模型、影响因素、优化路径等研究内容,并提出这一研究领域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瞻望了未来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一曼.多源流理论下网络舆论触发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2]曼纽尔·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及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5](美)马克.斯劳卡.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6]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09).

[7]邹军.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J].新闻大学,2008(06).

[8]李晓秋.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4).

[9]林凌,赵亚涛.论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J].东方论坛,2007(10).

[10]桑丽.再论网络舆论概念与特征[J].社科纵横,2011(12).

[11]郑萍,薛冰.网络舆论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政策制定的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9(01).

[12]胡平仁.政策问题与政策议程[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2).

[13](美)约翰·W·金登著.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丁煌,方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朱子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15](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6]Roger W.Cobb,Charles D.Elder.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the Dynamics of Agenda-BuiIding[M].Baltimore:John Hopinks University Press,1972.

[17]H.D.Lasswell.The Decision Process:Seven Categories of Functional Analysis[M].College Park,Maryland:University of Maryland Press,1956.

[18]Brewer.G,Deleon P.The Foundations of Policy Analysis[M].Homewood,Illinois:Dorsey Press,1983.

[19]Thomas.D.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2005.

[20]Easton.D.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M].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1965.

[21]Peter Bachrach.Morton Baratz.Two Faces of Power[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6,no.4,Dec.1962.

[22]R. Cobb, J. Ross and M. H. Ross.Agenda Building as a Comparative Political Process[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76.70 (1).

[23]Michael D. Cohen, James G. March, and Johan P. Olsen, 1972,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

[24](韩)吴锡涨,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M].金东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5]Caplan Nathan.The Two Communities Theory and Knowledge Utilization[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79,22(3).

[26]Carol H.Weiss.The Many Meanings of Research Utiliz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9,29(5).

[27]Wittrock Bjrn.Social Knowledge and Public Policy,in Wag-nerWeissC,Peter Wittrick B,Wollmann H.ed.Social Science and Modern States 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Theoretical.

[28]张欣尧.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新模式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3.

[29]邱昌泰.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9.

[30]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体系、价值与工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1]陶学荣.公共政策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2]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3]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4]王骚.公共政策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35]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09).

[36]费久浩.网络社会下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的嬗变——以“PM2.5纳入国家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体系”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05).

[37]徐增辉,刘志光.政策议程设置的途径分析[J].学术研究,2009(8).

[38](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9]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彭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0]迈克尔·豪利特.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网[M].庞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41](美)唐纳德·肯德.事关重要的新闻[M].芝加哥,1987.

[42]迈克尔·德图佐斯.未完成的革命[M].施少华,谭慧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3](加)马歇尔·麦克汉卢.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何道宽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4](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45]郭昭如.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以公共维权为视角的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8.

[46]吴绍山.当下中国网络民意与政策议程建构互动关系分析[D].南京:南京大学,2012.

[47]陈国营.网络媒体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研究——基于压力模式的视角[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

[48]宫月.网络民意输入机制——政策议程设置的一种外输入机制解读[J].学理论,2015(9).

[49]陈娇娥,王国华.网络时代政策议程设置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01).

[50]鲁先锋.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51]陈新喆.网络背景下政府政策议程设置能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9).

[52]曾润喜.杜换霞.互联网环境下媒介议程与政策议程设置相关性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5(1).

[53]郑希平.新媒介下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54]单文盛,彭佳斌.浅析新媒体语境下政策议程设置的新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5(16).

[55]张允,王辰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以单独二胎政策产生过程为例[J].新闻知识,2014.

[56]杨淼.网络舆论视角下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57]叶冰莹,赖帝水.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4).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