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5月下

网络舆论下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的文献综述

赵艺扬
2016年06月06日13:53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分析讨论进而逐渐形成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在网络时代,人们借助交互式网络媒介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彼此的认识,形成了代表广大民意的公众意见。当前,网络舆论、网络民主、网络权利、网络决策等日益成为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舆论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以及政府公共政策议程设置过程。因此,在网络背景下政治系统能否完成自身调适,能否实现政策议程设置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对当前国内外网络舆论下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了网络舆论、政策议程设置、网络舆论与政策议程设置的概念、特点、模型、影响因素、优化路径等研究内容,并提出了我国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一、网络舆论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网络舆论的研究

对于网络舆论这个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方面,将其归于大众媒体中进行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独的、系统的研究。少有的几篇对网络舆论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其对社会的重大作用上,而就事论事地对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等的微观研究较少。王一曼在《多源流理论下网络舆论触发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1]中认为国外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西方可以保证一定的话语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使得网络舆论这一概念所引起的注意力程度不及国内高,且网络舆论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选举过程中。国外学者从三个角度,对大众传媒进行了研究。

第一,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网络媒体是如何传播的。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及文化》[2]一书中提到了新社会结构正逐渐构建,现代社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人们只是这些传播媒介的被动接受者;而在网络时代,大众媒体不再具有强制性,人们可以自行选择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平等的互动交流成为可能。

第二,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网络媒体是如何进行社会控制的。曼纽尔·卡特斯在《网络社会的兴起》中对信息化社会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网络“是支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源泉”,[3]将构成一个高度动态、开放的新社会形态,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新的体验,同时也蕴含着社会、政治等巨大的变革潜力。

第三,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网络民主。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4]中指出互联网具有双重性,它既可以对人们的言论、观念和价值进行有效地维护和传播,又可以破坏和摧毁其价值,因此,号召全社会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认为网络民主是在网络平台上实现的以网络为载体的民主,“人们对于网络民主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首先,作为一种可以高效运转的媒介,其可以极大拓宽人们参政议政的渠道,民主决策的内含和外延也得到了拓宽。其次,网络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弊端,比如网络自身发展和维护的不规范性以及资源使用具有不平衡性。”[5]

(二)国内学者对网络舆论的研究

网络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虽然较晚,但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内学者对网络舆论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主要侧重于微观方面。

第一,研究网络舆论的概念。谭伟在《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中,从传播学和舆论学的角度对网络舆论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国内首次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他认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6]邹军在《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中提出“网络舆论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7]

第二,网络舆论的特征。谭伟认为网络舆论拥有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难控性这五个不同于传统传媒舆论的个性。李晓秋[8]认为,网络舆论具有快速性、资源整合性、冲突性以及群体性等特征。林凌、赵亚涛[9]认为网络舆论有舆论隐蔽性和舆论公开性的统一、舆论稳定性和舆论易逝性的统一、舆论真实性和舆论虚假性的统一、舆论广泛性和舆论狭隘性的统一这四个基本特征。桑丽[10]提出网络舆论具有全民性与互动性、全球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爆炸性、虚拟性与自行性的特点。

第三,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郑萍、薛冰在《网络舆论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政策制定的途径》[11]中认为网络舆论形成过程由话题集结阶段、争议辩论阶段和趋同意见形成这三个阶段组成。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