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5月下

大数据对都市媒体转型发展的意义与影响【2】

李  振
2016年06月06日13:58 |
小字号

三、编采员工该怎么做

(一)借助大数据掌握更多线索

相信通过微博、微信了解线索对于记者编辑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如何通过发动都市报各自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微博微信粉丝积极提供线索,根据兴趣爱好成立众多不同圈子,以及从这些圈子内获得有效的信息,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沿用微博、微信上的爆料,还是充分利用读者的资源进行筛选后的定点培养?筛选是根据个人偏好对读者分类,还是根据活跃度,或者是年龄?建立众多圈子后如何与每个记者对接?如何将从网络上了解的消息及时落地,拉近与本地读者的距离?这些都是都市报需要解决的问题。

掌握更多的线索还包括对及时新闻迅速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借助于读者的互动,掌握更新的线索进行更深入的报道。

(二)更加重视报道的权威性

大数据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海量信息,有的还互相矛盾。事实上,现在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不是缺少信息,而是缺少经过筛选的、可信的、有价值的信息。新媒体最受诟病的就是在提供快速新闻消息的同时,其真实性和权威性都有待商榷,近期各种假新闻排行榜的出现都与此有关。在这种情况下,都市报所属的传统媒体是白纸黑字,对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很高,应发挥自身的公信力优势,主动承担起信息选择的职能,从海量化的、碎片化的、真伪难辨的信息中,去伪存真,及时准确地发布真实的、权威的数据和信息。[2]

具体到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纸媒的权威性,在与大数据的实时关联中跨界运作,以“我在现场”的可信度,与政府相关重点网站积极合作,扩大纸媒的品牌影响力,实现从“信息的窗口”向“政策解读的喉舌”的转变。至少,在时政、生活服务等方面,市民仍需要更可靠的“内容”,这也是都市报存在的重要意义。

(三)利用数据进行创新报道

此外,通过对报纸掌握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其中共性的东西,做成数据新闻,推出分析版面,也是对数据应用的重要渠道。如《华商报》近期推出的巷议版面,其创新不在于改换门头,而是对读者反馈的共性进行分析说明,通过对话题的选择,拉近了与每一位读者的距离,避免了“不是发生在我们小区的事情,我们就不关注”的尴尬。又如《南方都市报》“数读”新闻,它不仅仅是版面上所呈现出来的一篇简单的稿件、简单的一组数据、简单的一张图形,而是在大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用可视化的方式,追求展现那些隐藏于海量数据之中的真相。用数据分析的结果讲故事讲联系讲内容,以此实现新闻增值、新闻再生,并输出一个读者感兴趣的结论。[4]

通过数据挖掘出的不同视角,可以丰富读者对于事务的认知。例如,政经新闻体现在国内国际新闻部的日常工作中,就是通过归纳整理,建立一个随时能够使用参照的资料库,在新闻事件发生后,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得出网上所没有的结论。

(四)根据调查结果组织切实有用的活动

多次活动证明,以都市报的公信力及组织力,组织一项活动是有着广泛参与度的,但是如果活动过于密集和复杂,且政出多门,对活动效果的伤害就会非常大。不仅是浪费人力物力,也会对报纸的公信力产生损害。因此,每项经营或扩大影响力的活动的进行,既应建立在充分的读者调研基础上,更应考虑切合绝大多数的读者品味,而不应成为小众读者的狂欢。

大数据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圈、层众多,反映在都市媒体中就是会有一个细分的圈、层市场。如何激活这个圈、层市场,扩大纸媒的影响力及销售市场,这也是都市媒体举办社区活动等各种读者参与活动的出发点。[5]

(五)数据库建设

都市报都有自己的关系网和数据库,历届原创内容和历史数据的数字化,是都市报媒体资产的重要部分,这些资产包括全文字数据库,版面数据库及图片数据库等。例如,《华商报》原先曾有过采访资源的数据库,但系各部门自发组织建立,政出多门,没有归纳整合,而现在需要的是全面的完善与合理的管理利用。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