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6期

浅谈事件性新闻在深度报道中的策略与思考【2】

以《“坑”就一个字,还要说几次?》系列报道为例

毛江凡
2016年06月28日08:59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连续追踪下报道圆满收官

6月12日,经过晚班精心编辑,带着油墨芬芳的焦点报道《“坑”就一个字,还要说几次?》,在信息日报2、3版跨版刊发,版面编排大气,有冲击力,成为当天本报报道的一个亮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非常正面的反响。不少读者打来热线电话、发来短信,表达自己对报道的认同,认为记者关注及时,监督有力,并希望记者持续推进报道,切实解决反映的问题。信息日报官方微信也在第一时间制作专题推送,引来大量转发与点赞,使报道在线上线下充分互动,形成了一个较高的热度。

头篇报道打响,如何持续推进报道,成了部门当天的头等大事。四大门户多条主干道坑坑洼洼现象,主要是哪些因素造成的?缘何没有进行及时巡查、管护、维修?责任单位为何频频缺位?相关部门对道路维修有无时间表?

经过部门会商收拢的消息,有的道路管护部门看到报道后,已经行动起来,对破损路面展开了抢修,有的主管部门领导主动联系记者,回应相关问题。经过大家商议,笔者认为,第一,当天道路维修现场记者一定要到位,做好采访;第二,争取联系采访分管城建的南昌市副市长,通过领导高位推动协调,对于一揽子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才更有力度;第三,对涉及的城管委、重点办、规划局等单位领导,逐个分工采访,要他们表明态度,拿出举措,作出承诺。

在记者努力下,13日,信息日报刊发了后续报道《道路有埋伏,险情何时除》,对有的部门正在抢修的情况进行了报道,也对更多的路段分工不明、各自为阵导致道路修复无从下手的情况进行了督导。13日当天,通过不断努力,记者终于联系上了主管领导南昌市副市长刘建洋,其看了记者给他的报道后,非常重视。刘建洋第一时间协调南昌市规划局、城管委、重点办、交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与记者对接,要求相关部门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拿出具体解决方案,回应百姓的民生关切。

有了地方主管领导的态度,16日,第三篇报道《副市长刘建洋就本报“南昌四大门户道路破损”报道协调相关部门,要求立即采取措施,拿出解决方案》,对南昌市各主干道的最新维修方案进行了翔实的报道,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让南昌市民吃了定心丸。报道至此,总算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四、事件性新闻可做深度报道

现在回顾起来,《“坑”就一个字,还要说几次?》系列报道整体上是较成功的,作为一个事件性新闻,通过拓展广度,挖掘深度,延伸角度,叠加力度,使报道策略得到一一呈现,稿件层层推进,扎实完整。这其中,也有几点思考,笔者与大家分享:

1.总编室编排得当,版面编排打破常规,跨版大标题分外抢眼,现场多视角组图彰显气势。这说明一篇报道在版面语言表达上的重要性。

2.本报微信、微博第一时间整合推送,使新闻的影响力呈几何式扩散。记得第一篇报道刊出前的深夜及次日早晨,我们和新媒体编辑多次交流稿件情况,并重点强调一定要做好微信微博的二次传播。第二天一早,微信编辑即对报道二次创意整合,因版面原因大量未能刊发的图片,被有效利用。经过“互联网思维”重新打造的这篇报道,在微信迅速爆棚,朋友圈转发量飙升。这样的操作模式,也为记者以后采写类似重大题材报道,提供了借鉴。

3.这篇报道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遗憾。比如外省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他们在道路规划、维护以及城市管理方面的好经验与做法,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时间关系,未能加以分析;另外就是没有随文刊发一篇能统领全文、有高度、有立意且建设性强的评论,使这篇报道更立体更有说服力。当然,新闻是遗憾的艺术,所有的缺憾,都是为下一次更完善而准备的,我们愿为此努力。

参考文献:

[1] 洪怀峰,李征,叶景顺.“坑”就一个字,还要说几次?[N].信息日报,2015-06-12.

[2] 张仕洪.深度报道与事件性新闻[J].新闻前哨,2006(9).

[3] 巩国强.客观理性造就深度——关于事件性新闻深度报道的一些想法[J].新闻采编,2006(5). 

(责编:霍昀飞(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