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上

冯雪松:将寻找进行到底【3】

陈娜
2016年07月14日13:53 | 来源:青年记者
小字号

“寻找方大曾”的事业依然在路上

冯雪松对方大曾的认同与热爱中,同样饱含着他对于自身的期许,他将方大曾短短25年的人生当作一种参照、一种范本、一种象征、一种启示,不断地反思和要求着自己,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他对理想与信念的珍视和敬意。

他说:“人的精神是可以穿越时代的,方大曾带给他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价值观。在照相术还很年轻的时代,当那些拿着相机的富家子弟还在拍风景、风花雪月和美女的时候,方大曾已经在捕捉一些底层劳动者的身影了,这也让他成为了连接历史与今天的记录者和见证人。冯雪松相信,如果方大曾仅仅是因为好奇做这件事,他不会坚持这么久,在民族危亡、国家有难的时候,方大曾抛却党派政见之分,走向战场去拍摄最残酷的真实画面,以中华儿女的姿态展现出了他的价值。无论是崇高的情怀、高超的技术,还是新闻的素养、职业的理想,这其中的每一点也都在冯雪松身上得到了印证,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彼此牵引。”

“方大曾带给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对我来说,他是一个非常通透、非常正直的人,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像他这样的人,即便是透明的,也是像水晶一样,在没有光线的时候它是那么普通,而在阳光的照耀下,他会因为生命的价值而发出夺目光彩。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历练水晶的过程,又怎么能在阳光照耀的那一瞬间发出这样的光彩呢?”冯雪松抚今追昔,意味深长。

直到今天,“寻找方大曾”的事业依然在路上,冯雪松将方大曾当作了自己的一位家人,把寻找的过程比喻为“不断地张贴寻人启事”。他在为“小方”的家人寻找,在为自己的内心寻找,在为民族和国家的记忆寻找,寻找那份传奇所幻化的力量,寻找那些足以撼动精神深处的启示。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寻找的事业可能会越来越艰难,甚至越来越渺茫,但是冯雪松依旧愿意以一种终极的状态去无限地接近那个答案,并时刻丈量着此刻与彼岸的距离。他透露道,眼下正在为十几万字的方大曾通讯作品集寻找出版社,争取能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将散落在不同报刊上的方大曾文字作品一并呈现于世,尽管这中间还有许多困难有待克服,但作为“寻找方大曾”事业的一部分,他会拼尽全力。“如果不去寻找方大曾,我会在现实中迷失方向,真的。”冯雪松直言。

毫无疑问,冯雪松对于职业理想的笃信是真诚且纯粹的。他说,直到现在,他仍然坚信理想的力量,所以这么多年来,但凡有一点点扬名立万的功利心态,方大曾都是不可能一点一滴浮现出来的。他坚持做人做事都需要靠扎扎实实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之上,哪怕再苦再累,都是财富。他相信这就是情怀,正是因为情怀的存在,活着才能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坚定,生命才能拥有与众不同的价值。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回顾冯雪松十七年如一日在新闻历史长空中的兢兢业业、孜孜以求,这段话足以成为对他“寻找方大曾”事业的真实写照,也再一次对两代记者横亘时空的“工匠精神”做了最鲜活的点睛。

冯雪松: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综合处处长,高级编辑,历任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半边天》栏目和纪录片工作室编导、主编、制片人及澳门记者站首席记者。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办公室成员,参与建党八十周年、澳门回归纪念、东亚运动会等重大宣传报道的主创、策划和组织工作。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中国电视奖一等奖、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特别奖、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佳作品、中国电视金鹰奖特等奖。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

(责编:刘雨霏(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