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上

冯雪松:将寻找进行到底

陈娜
2016年07月14日13:53 | 来源:青年记者
小字号

2015年5月25日,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同志在“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座谈会”上这样说道:“方大曾和冯雪松,两代记者虽然生在不同年代,但是身上有共同的价值观,他们面向现实,深入实际,不畏艰难,忠实记录时代,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鼓与呼,这种精神应当在中国记者中弘扬。”

时隔一年,这掷地有声的评价不仅言犹在耳,更引发了人们对新时代传媒界践行“工匠精神”的深入思考。换言之,对家国记忆和民族历史钩沉发微、一丝不苟的执着追问;在探索之路上的清苦挫折、困境挑战前不断超越的坚韧勇气;对理想信念、情怀使命不忘初心、风雨兼程的忠诚敬畏,是“两代记者”的鲜活故事中的共有灵魂,而这份穿越时空的默契与交叠更昭示了在当下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的深意。

冯雪松是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也是十七年如一日寻找上世纪30年代失踪战地记者方大曾的传媒人。我国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教授曾评价冯雪松对方大曾的不懈寻找是“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和中国战地摄影史研究做出了一大贡献”。2015年12月,在第五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特设向冯雪松致敬环节,以表达国内同行对其“寻找方大曾”事业的礼赞。2016年4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的榜单上,冯雪松的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和专著《方大曾:消失与重现》荣膺“组委会特别奖”,再次收获了来自中国新闻学界的至高敬意。

载誉颇丰的背后,是冯雪松一如初始的匆匆步履,“守根本,不忘本,行万里路,认一条路;立恒志,不忘志,读万卷书,破一卷书”,关于未来,他从容且坚决——“对于方大曾,我要将寻找进行到底”。

职业经验牵出的寻找之旅

1999年初,时任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专题部《美术星空》栏目编导的冯雪松,在办公室里收到了一份由时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的陈申先生发来的传真,内容是希望合作推广一本关于抗战初期战地摄影记者方大曾的书籍。这是冯雪松生平第一次听到“方大曾”的名字,不料竟从此结缘。冯雪松说,那份传真其实并非是明确传给他的,但职业经验让他感觉到方大曾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历史人物,而当时的人们对这个人物知之甚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和极强的职业敏感让冯雪松果断把握住了这个不经意的邂逅,并很快开始了以《寻找方大曾》为主题的纪录片拍摄。在他的努力下,《寻找方大曾》于2000年先后推出两个版本,并一举获得了第十五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段看似足以告一段落的寻找之旅,对于冯雪松来说,却只是开始。他谈道,“纪录片播出之后,我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就是觉得还有很多东西了解得还不够深、不够细。同时,纪录片拍摄完成后,还有一些方大曾的作品在视线之外陆续被发现,这又让我进一步产生了兴趣。我想,究竟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再度去发现他,找到他呢?这个人这么年轻就失踪了,如果我们不去寻找他,他就彻底地消失了。能把他的作品搜集起来,至少对他的家人是一种告慰”。正是在这种锲而不舍的追问中,冯雪松对于方大曾,对于自己的寻找之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坦言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曾将信将疑,也会犹豫方大曾的历史价值究竟有多大,但是随着散落在报刊上有关方大曾的作品被发现得越来越多,随着对方大曾的进一步了解,他逐渐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明确了关注和挖掘方大曾历史线索的真正意义。他说,“我慢慢感觉到,我们做这件事情,不单单是对一个家庭情感的交代,而是在弥补一段国家的记忆,弥补我们曾经缺失的一段历史”。

时至今日,冯雪松不仅为“寻找方大曾”拍摄了两部纪录片,撰写了一部专著,更是在方大曾的最后失踪地河北省保定市为其开设了一间纪念室,供后人凭吊。同时,经过努力,央视网公益频道为“寻找方大曾”开辟了专题网页,给冯雪松的寻找之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9月起,冯雪松启动“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计划在两年时间里陆续走访国内二十所高校,将战地记者方大曾的故事和“寻找方大曾”的公益事业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学子。他介绍道,“‘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已经先后走过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9所国内知名高校,第十期活动将于今年7月在河北大学举行。同时,我们已经确定了明年7月的最后一期‘校园行’将前往方大曾生前好友范长江的故乡四川内江,与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的学子们共叙范方恩谊”。谈及这个计划,冯雪松还饶有兴致地提到,“前几天我去拜访方汉奇先生,他评价此事说,‘范长江与方大曾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一个长于文字,一个长于摄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范长江、方大曾两位当年的战友能在内江相聚,将是新闻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一次“偶然的相遇”开始,冯雪松为寻找方大曾这位“第一个现场报道卢沟桥事变”后离奇失踪的英雄人物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这期间的奇情壮采足以令人驻足慨叹。而在被问及走上这条寻找之旅的最初动因时,冯雪松的回答却直白得令人动容,他说,“对当时的我而言,工作就是对一个一个选题的执着和认真,就是想更好地用镜头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想抓住一切宝贵的机会去编出有温度的片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接触到了方大曾的选题,所以我没有理由不做好。如果一件事情是很容易的,又怎么能轮到我来做呢?我又有什么理由要放下呢?”

(责编:刘雨霏(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