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6月下

《中国报学史》史实错误研究【3】

张 慧
2016年08月08日10:01 |
小字号

三、错误之外的思考

通过对书中156处错误的概述和分析,笔者发现了错误背后的原因与作者当时的写作思路和一些视角观念上的差异。作为一部历史地位极其重要的新闻史著作,其中的每一处错误都存在着很多值得后辈深思的价值。

无论是写新闻事件还是总结新闻的发展史,有很多理念其实是相通的。

我们都知道新闻价值包含五个要素: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在这五个要素中,对于写新闻史而言,时效性的要求是不存在的,非但如此,写史书就是要以过去时的视角来写才更容易收集资料,更容易保持客观;接近性好像也与新闻史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其他三个要素都可以直接运用到写新闻史的实践中:首先,重要性,无论哪部新闻史,书写的哪个时间阶段的新闻发展情况,都必然是有其存在的重要性的。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记者、报人以及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自然也就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对象,即显著性。最后,既然是写书,而且是史书,如果干瘪枯燥、索然无味,那么读者就会远离而去的。

另外,新闻真实的原则对于这本书也是有着借鉴意义的。书中的144处错误就是最好的反例,如果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新闻真实的原则,那么将会有很大一部分错误可以避免。但是,检查和核实环节的缺漏和不完善导致了这本书的不完美,同时也给读者造成了阅读上的障碍和知识上的误导。史书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相,即便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地真实,也要尽力而为,尽可能地接近真实和准确。

还有,对于消息源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作者正是由于选择了不合适或者不准确的消息源才导致了诸多错误。关于这一点的对策是,尽量引用权威性比较高的一些消息源,对于不准确的小道消息是要慎重选择的,一旦引用就必须进行核实,否则就会造成错误。

最后说一下新闻客观性的重要原则,它要求在写作时必须要公正、不偏不倚,不掺杂个人偏见等。这些指导性的原则如果运用到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那么很多错误就可以避免。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客观会让书本里的内容更持久地保鲜、保质,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参考文献: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杨瑾琤,宁树藩,方汉奇,王凤超.《中国报学史》史实订误[J].新闻研究资料,1985(04).

[3]李新祥.出版定义的类型分析与出版本质的界定[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2).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西部学刊

(责编:霍昀飞(实习)、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