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广:中国媒体融合云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云计算产品经理武文广
人民网深圳8月21日电(记者 燕帅)由人民日报社与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16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技术分论坛在深圳举行,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云计算产品经理武文广先生就“中国媒体融合云”发表讲话。
以下是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云计算产品经理武文广讲话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再次欢迎大家光临我们今年的“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技术分论坛”。我是来自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武文广,下面的时间,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刚才陈总提到的“中国媒体融合云”。
刚才陈总把整个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技术体系进行了一个很全面地介绍。实际上“中国媒体融合云”,是我们整个平台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最基础的部分,大家刚才看到陈总那张图,“中国媒体融合云”处于最下面位置、是全媒体平台最基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先从远一点的地方讲起,最近若干年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这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各行各业对我们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信息传播来讲,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前的传播模式,可能是比较简单的模式,媒体作为中心,单向的向受众提供服务。实际上到了互联网时代,尤其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中心变多了,原来的受众,现在可能变成一个新的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实际上在互联网里边有一句话叫做“去中心化”,在媒体里,我们觉得“去中心化”可能还不是特别准确的能描述这件事情,我们可能暂且叫做“融中心化”。而媒体作为传播的中心,他的角色不是去掉了,而是他这个角色的含义、内容,发生了变化。他可能从传统的单向的传播,更多的变成了融合,比如说自媒体要把传统的受众,把新的渠道融合到一块,变成一个更加融合的中心节点的方式。
这种融合,对我们整个业务发展有了一些新的改变,刚才陈总介绍也讲了很多,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内容生产方面,新的内容生产的态势。原来的单向的纸制媒体,现在变成了各种各样内容渠道。原来传统采编,现在变成了比如说自媒体、社交媒体。原来产品比较单调,现在有一会儿会介绍的数据新闻的产品、视频产品。终端传播也是一样,原来更多是纸制的传统媒体传播,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有手机、PAD、PC、还有可穿戴设备,有VR设备,甚至车载设备,所有这些都变成媒体传播的渠道。在这种态势底下,从内容生产到渠道传播,到运营的整体融合,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这种融合的态势下,对我们基础的业务发展,包括IT的支撑,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我这里举了几个,可能大家会有一些感受。
第一,我们的协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可能现在一条新闻,要求前方记者和后方的编辑人员,能够实时的跨地域进行协作。比如说一些重大的报道上,可能北京、上海、深圳,甚至国内、国外有一些跨区域的合作。所有这些跨区域、跨界、跨工种的协作成为我们的基本需求。
第二,现在内容生产、传播包括信息处理,不仅仅是我坐在办公室。可能我在高铁上、出租车上,任何网络能达到的地方,我都要能够处理掉。包括终端,可能用不同的终端,都应该能处理掉这个信息。在多人协作的时候,不管任何人更新了稿件,不管通过任何渠道更新的,每相关人员手上拿到的数据、内容都应当是最新的,自动同步所有相关人员,并且是最新的。
大家知道现在中国网民已经有10亿了,每天产生的互联网的信息量非常大。最近比较热的新闻,可能搜索量都是上数十亿条,这么大的数据量,再强的编辑、再强的记者,靠大脑都很难处理了。所以我们一定需要智能化处理的手段,包括一些大数据分析的手段,包括一些智能的处理跟推荐的手段,来帮助我们去优化这些信息。
第三是整个应用系统的管理维护要便捷,因为整个IT应用系统,应当是为内容生产、内容传播的支撑跟帮助,而不能说本末倒置,最终这个系统建一个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系统,反倒成为包袱。所以融合时代的业务生产,一定会变得更加简单。
最后是用户体验一定要好,实际上我自己有体会,我每天打开手机,各种APP、浏览器、网站,每天给我推送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我最多能看到里边的百分之几的量,我看谁的?可能是哪个APP或者哪个应用用户体验做得好,我可能会关注它,或者它能提供给我我更感兴趣的东西,我才会关注它。所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融合发展的时代,用户的体验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刚才是从业务应用的角度,从更底层IT支撑角度,如何去支撑融合发展?如何把IT变成为融合发展的动力?我总结了几个要素,但是可能不是特别全面;
一、一定要快;
我们知道现在业务发展日新月异,刚才陈总提到某一个工具可能今年是主流,等到明年可能新的东西会替代掉它。所以传统模式下,要构建一个新的业务应用,到组建数据中心到采购硬件设备,到开发上线,可能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但是这种速度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在融合时代业务发展的需要。等你一年时间把这个业务上线了,你会发现大家早就已经不玩这个了,玩新的去了,你永远在后边追着,跟不上了,所以快速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
二、发展要便捷;
刚才也提到了,我们的IT支撑应该是为融合发展,为业务发展提供助力的,而不能成为它的包袱。所以在建设、运维、使用,我们都要遵循“便捷”的基本原则。
三、技术架构要足够灵活;
我们整个业务形态,包括业务发展形态变化非常快,你构建的基础架构系统一定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在需要调整的时候能够快速的调整,快速的去适应新的架构。就像堆积木一样,能够快速适应新的架构。
四、低成本;
“成本”是我们融合发展非常重要的门槛,我们怎么能够在花最低的成本,或者说是根据我们的业务规模,业务量,逐步的去分担这个成本?这个是我们对融合时代IT基础架构的一个基本的要求。
刚才说了这么多,我先把结论抛出来,我们的结论是说:“做云是做加速媒体融合发展最好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刚才我们提到融合时代业务应用特点要跨区域协作,要数据同步,要智能化处理,要快速、灵活,要便捷、低成本,实际上这些都是“云”最契合的属性。
实际上云是什么?在IT领域,“云”是这几年最热的词,有一个大家最通俗的比喻,“云”对于IT好比说发电厂、自来水厂对我们传统的架构。你有了这个发电厂之后,你自己不用在家里备发电机了,你只要每月按时按需订购电力,人家就可以给你提供服务了。IT也是一样,你有了云平台之后,你在自己家里不用构建数据中心、服务器、软件、硬件,什么都不用考虑了,你只需要按照需要订购应用,需要存储就订购存储,需要所有东西你去订购就行了,按需所取按量计费,初期也不用投入很多成本,需要多少付多少钱,你业务规模比较小的租赁比较小的,业务规模比较大你就租赁比较大的。
我们现在提供的云平台,我们叫做“中国媒体融合云”,它的定位我们是希望通过把它做成整个融合的平台,把我们现有的媒体资源、技术资源做一个非常有效的整合,把像内容、服务、人才、设备,等等这些优势的资源进行整合。整合完了之后,把它融合起来,把这些优势资源整合起来之后,去给媒体、最终用户,提供服务。
这是我们“中国媒体融合云”整个业务模型,大家可以看到一端背靠互联网,互联网是最基础的技术来源和内容来源。互联网是它融合发展的源动力。
另一端面向媒体,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具体的服务内容上,我们现在提供三大类的服务:
一类是应用服务,也是我们提供最核心的服务,我们为什么叫“媒体融合云”,不叫其他的一些现在流行的“公有云”,我们特点是:“我们是最贴近媒体行业去提供媒体融合的业务”,包括刚才陈总提到的,像生产和协作的业务,分发和传播的,运营和管理的业务。这些业务通过媒体融合云应用商店在线订购、使用,在线管理。整个运维、支撑、开发、测试这些事情都由我们云平台来完成,你只需要在线选择你需要的应用,然后通过几步非常简单的点击就能生产出来。
如果你觉得这些应用不够用,你说我需要在顶上开发一些个性化的应用,或者是根据你自己需要订购应用,我们提供基础支撑元素,包括我们PaaS平台和IaaS平台,比如有数据库、大数据分析,比如说一些图片、视频存储平台,直播平台,这些平台都成为一个个元素,一个个积木,你可以拿这个构建你所需要的融合应用。
我们生产应用的支撑平台,包含两大部分:
一个是我们持续集成和交付的平台,这个平台保证了刚才所说的应用商店里边,能够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我们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应用。
这个平台刚才陈总也提到了,我们整个平台是开放化的,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有合作意向的媒体,包括技术公司,大家都可以基于这个平台,我们共同构建一个大的生态应用商店。
二个是智能化的运营平台,包括在上面你做订购,包括订购之后的技术支撑,包括最终的计费、结算等等,都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