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8期

强化创优意识 提升广播竞争力【2】

庞巧云,杨皓
2016年08月30日09:4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广播节目创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评优结果的再利用。评优结束后有计划、有组织地把评优的成果变成培训编采人员的素材,给大家创造学习和效法的条件,使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和新知,才是评优的最终目的。

2.创优意识淡薄。部分编采人员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在旧模式,老框子中迂回,在新闻编采活动中没有创新和突破,缺乏多角度、多侧面、深层次、深内涵的思考,造成节目内容单调,气息不浓,没有时代精神。有的部门领导把创优看成是在完成台里的任务,例行公事,一提创优,就以人手不够、经费不足等为由,把创优跟正常播出无形中剥离开来。因此,创优工作总是处于平时不过问、不准备、不累计的状态,到年底创优指标下来才集中力量搞突击。

3.节目标题和用语的准确性、贴切性需要注意。作品的标题好比人的五官,一亮相就应当有吸引人的力量,主题突出、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听到它就有了解下文的欲望。近年来有些报送作品标题过长,有些题目用词过大过高,与内容不贴切。广播节目是“听”作品,这一特点往往使编辑记者忽视对标题文字的认真推敲。平面媒体对标题一般比较讲究,重要文章不仅有标题,还有副标题,有的还有关键词,这都起到点明文章主旨和补充标题的作用。这方面广播节目应该向平面媒体学习。用语方面,在评论、专题甚至文艺类节目中,对一件事、一个问题、一个地方、一个人物做出评析、判断是必要的,但有的节目下的断语不中肯或者不确切。无论是节目中间的局部断语,或是最后总的结语,在节目中都占很重的分量,这也是体现编辑水平的关键之处。一定要对谈到的问题做出恰如其分的结论,不可随意拔高或空洞泛泛。

4.同音词的误用。这类错误主要是疏忽大意造成的。尤其是现在记者们写稿基本使用电脑,且多数人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读音相似或相近的词,很容易就随手而出,比如:“侦察”与“侦查”,“按耐”与“按捺”等。也有一些同音词是因为没有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而造成了误用,比如:“截止”与“截至”,“期间”与“其间”等[5]。

5.硬伤问题。创优作品在评选中长期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硬伤的问题。比如,参评作品登记表的信息栏中,出现时间上的前后矛盾、没有按要求刻制光盘、错字、错词、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数字单位的缺失等这都属于硬伤。如果出现硬伤问题,你的作品无论内容上多么丰富,再现手法上如何的巧妙,那么你不具备参评的资格,直接会被淘汰出局。

6.音响问题。广播节目是靠声音诉诸听众的听觉感官,从而引起审美反应的,如果录制水平不高,必然影响传情达意,因此,在处理音响时,应当协调好“可听”与“听懂”之间的关系。不能因单纯追求真实感,而影响节目的传授力。近年来参评作品中广播音响存在的问题。(1)录音不清、含混;(2)录音杂音大、杂音掩盖了话语;(3)录音话语啰嗦,说明主题的力度差;(4)录音不自然,给人感觉比较假;(5)录音忽大忽小,时有时无;(6)录音方言太重;(7)录音的情绪与整个作品不协调;(8)录音由于现场噪音大而像喊话等。随着广电体制深化改革,大多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都合二为一了,变成了广播电视台了。这一举措的好处很多,最大好处是新闻信息资源共享。但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广播把电视用过的节目稿子拿过来就变成了广播稿,反之亦然。电视与广播相互融合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参评作品中,这类作品普遍存在形式上的简单融合,缺乏创新创意,怎样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将二者的优势有机的互补,这对节目评优创优是一个新的挑战。

四、改进的策略选择

1.建立健全节目创优机制。首先,发现人才机制。强调“你靠广播生存,广播靠你发展”的文化理念,提倡能者有其位,采取“你能翻多大跟头就为你铺多大毯子”的用人机制;其次,建立培训机制。定期对采编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培养全员精品意识。以创优、评优为契机,灌输全员的精品意识,激发大家的创优热情,并将每年的获奖作品进行展播,使其充分地发挥正确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努力提高广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另外,邀请专家会诊。请权威人士、台内已退休的编辑记者、老专家对本台节目进行会诊和点评,针对外台或台内获奖精品进行分析解读,从而使采编人员在选题、包装和节目策划上看到自己的差距,找准努力的方向。

2.建立健全节目创优激励机制。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从业人员责任心,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激发人的创新性思维和工作热情。设立创优奖励基金,对凡是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作品加大奖励力度,及时表彰,鼓励他们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始终以“优”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节目制作细节,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力争全面提升节目质量[6]。另外,节目创优也是一个需要各方面配套协调的战略性工程,它既需要激励机制的建立,又需要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在重点打造某个题材时,则应实行全台一盘棋,合理抽调骨干人员,满足创优需要。

开展创新评优活动能够展示成就,激励进取,树立榜样,提供示范,促进交流,互相借鉴,开拓探索,培养人才,扩大社会影响的作用。新闻精品的创作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升华、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目的是增强新闻作品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进而打造媒体的形象,提高媒体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而每年的评奖则是搭建了一个竞争的平台,广播电视台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学习先进,改进不足,不断促进创优出精品。

参考文献:

[1] 肖曜,杨丹玫.中国新闻奖组织工作机制浅探[J].新闻前哨, 2004(11).

[2] 尹成.中国新闻奖的价值分析[D].湘潭大学,2010.

[3] 胡旭霞.新闻创优要抓住几个关键点[J].视听纵横,2010(8).

[4] 苏振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5] 唐绪军.在吹毛求疵中树立中国新闻界的标杆——首届“两奖”审核委员会工作纪要,新闻战线,2014(11).

[6] 魏清民,翟华清.如何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J].山东视听,2003(11).

(责编:刘雨霏(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