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8期

强化创优意识 提升广播竞争力

庞巧云,杨皓
2016年08月30日09:4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要:广播节目创新创优对节目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媒体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多屏互动的今天,广播更需要以优质的内容资源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搏得一席之地。本论文对陕西广播电视台近年来获奖的优秀广播节目进行深刻剖析,梳理优秀节目必备的内核,对广播节目在创新创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深入思考,并提出改进的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广播节目;节目创新创优;广播媒体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142-03

一、引言

广播电视节目创优是衡量广电媒体及其新闻工作者素质和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媒体影响力、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群体参与,各级广播综合实力和集体荣誉的角逐。获奖作品是记者水平发挥最好、功底表现最充分的代表作。同时,使编辑记者开阔了眼界和思路,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为节目进一步出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尊重和肯定,激发了他们钻研业务、开拓创新的热情。近几年,随着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规范,广播电视节目评奖项目设置散乱、多部门无序参与以及花钱买奖项的混乱局面得到了根本治理。目前,在广播电视业内,最具权威性的评奖主要有“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奖”[1]。

“中国新闻奖”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开展这项评奖活动的目的在于检阅我国新闻工作的年度实绩,推动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促进新闻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新闻媒体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中国广播影视奖”是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评选颁发的奖项,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要负责评选广电系统内优秀国内新闻、优秀对外新闻和优秀社教节目。这些奖项的设立记录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变迁,见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点点滴滴[2]。

当前,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奖的获奖情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主流传媒机构节目生产能力和节目生产质量的重要指标。虽然说,创优是手段,不是目的。但创优精品和日常节目还是存在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精品的示范能促进精品的生产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创优是一个持续生产实践过程,而不是短期行为,著名摄影家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只有深入一线,贴近群众生活,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经济发展中的新举措、新观点、新现象、新问题,及时报道出重大新闻,这才是创优的基础[3]。因此,在评选中获得奖项的作品,是对新闻工作者能力水平的最好验证。

多年来,陕西广播电视台始终把创优工作贯穿到各项工作,从台领导到各部门重视创优、组织创优,通过多种形式教育从业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加强对创优工作的组织领导、策划实施,把阶段性的节目创优和节目创新紧密结合,形成了电台宣传创新的良好机制。在这种机制促进下,创优连年取得好成绩,实现全面开花。国家级大奖不断涌现,“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奖”年年榜上有名,硕果累累,曾取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六、七届三连冠的好成绩。这些作品个个当之无愧,他们不但有其独特的一面,但也有共同特点、特色,这也是其获奖的关键所在。

二、获奖原因探析

1.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体现广电媒体的社会职责

纤小的题材也可以寓于大意,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党和政府一贯反对的做派。长消息《贫困县歌咏比赛“穷扎势”》曝光了一个财政负债超过5亿元的贫困县,为了“迎元旦万人歌咏比赛”,耗资四五百万元以上。面对许多地方不顾自己实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记者抓住了这一似乎不算什么坏事的问题,予以揭露。这条短短的消息通过对贫困县万人歌咏比赛的剖析,将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带领人民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一命题醒目地摆在了大家面前,社会意义在于有反思性。该节目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奖”。广播评论《不要把群众“推”上上访路》通过对两起因政府不作为而将群众推到越级上访之路的典型新闻事件的叙述,揭示了近年来各地出现群众越级上访不断攀升,甚至居高不下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有强烈的针对性;特别是由此进一步提出的“真正落实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是化解群众越级上访矛盾,甚至杜绝因上访而酿成群体事件发生”的观点,深化了评论主题,令人深思。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奖”。这些节目在遵从新闻属性、广播特点和宣传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内容创新方面扩大了报道新领域,挖掘了新题材,诠释了新观念,开发了新视野;在形式、手法创新方面,全方位调动广播特点,发掘各种广播元素;在选题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尖锐性、思辨性,更具思考空间。做到了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叙述和评论水乳交融,评有依据,述有深度。

2.用时代精神诠释不同时期的典型,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典型宣传在每一年的新闻报道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尤其是各个时期的先进人物,在他们身上,能看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4]。推出先进典型,反映党风转变。对于彰显时代精神、鼓舞全省人民奋发向上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

陕西广播电视台采写的《小巷总理邓菊梅》:社区居委会主任被朱镕基总理誉为“小巷总理”。西安市碑林区文艺路街道办事处环南路社区居委会主任邓菊梅就是这样一位深受居民爱戴的“小巷总理”。这篇新闻人物报道的优点是将人物置于时代背景之下,用典型、生动的新闻事实,表现了邓菊梅忠实实践“三个代表”,把党的阳光洒向社区角角落落的感人事迹。通过这一典型,生动鲜明地宣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崭新形象,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的希望。该节目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劳务输出“大姐大”》:劳务输出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劳务输出服务人员面前的一项急迫任务。本节目通过对劳务输出先进典型——赵迎春15年来向广东输送15万富余劳力,平均每年为陕西赢得10亿多收入的事迹报道,说明劳务输出这项利民利国的新产业,只要政策对头,并有一大批像赵迎春这样热心、诚心、又有耐心的人做好“全程服务”,就不难做好。该节目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3.正能量的语言和观点直击人心,理直气壮唱响时代最强音

《凤翔改改风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个体业主欲以在当地民俗中有“蠢笨”之意的“改改”之名注册为企业品牌,工商局不允,逐引发民告官的司法纠纷。节目抓住了“改改风波”这一在省内外引起不少震动的新闻事件,以一场小小的“凤翔改改”一词是否可以作企业名称的争论为切入点,指出这不是一个表面上围绕什么是不良文化争议的问题,而是反映出陕西乃至西部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当地一些干部头脑中的思想误区:“优质的刹车,劣质的发动机”难以适应开发西部的要求,用当地群众的话说,教条主义、照本宣科才是真正的“改改行为”,节目议叙结合,采访录音层次分明,颇具说服力,阐述了面对机遇,西部要“少争论、多实干”的主题。这个主题的提升,超出了事件本身原有的含义,而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节目使用的方言俚语对于诠释主题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该节目荣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养殖布尔山羊是陕西麟游、永寿两县在探索农业产业发展和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中找到的一个产业路子。但是由于政府的不适当引导、一些企业和农民大肆“炒种”,牟取暴利的心态作祟,导致布尔山羊产业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陕西广播电视台采制的公众性节目《羊年、羊财和羊灾》通过案例调查,实地走访农民、客商、政府官员和各方面专家,找到了此类现象的普遍性,剖析“炒种”的危害,揭示在农业新品种、新项目发展中应该抱有的理性心态,呼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对农民进行风险预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节目分析透彻,音响丰富,思路清晰,把农民在羊年想发“羊财”却落了个“羊灾”的下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本身就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该节目荣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这两篇报道敏锐地捕捉到发展中的新事物、新苗头,体现了新思维、新理念,小题材升华出大主题,小切口开拓出大视野,把现实发展中的事物引向对未来的高瞻远瞩,也是语言创新、手法创新的典范。

4.文艺元素考究,亮点凸现,体现了广播文艺与时俱进的风貌

近年来,广播人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共创和谐文化的使命,面对听众和时代的需要,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创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可听性俱佳的优秀文艺节目。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文学节目《婆》《七根小树棍,走了》、音乐节目《周总理与<长征组歌>》《长安腔调》、戏曲故事《苏若兰》等优秀作品,这些节目题材重大,格调高雅,立意深刻。如陕西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文学节目《婆》以“婆”和与其命运相关的“草辫”为经线,又以祖孙三代女性不同生活境况为纬线,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编织成了一幅关中农村人文、历史、风情、时代变迁的生活画卷。节目文字精巧,编排独具匠心,演播声情并茂真挚感人,配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制作精美,被称为是一档极具地方特色的精美文学专题。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奖”大奖,制作的文学节目《七跟小树棍,走了》,讲述了一位患有老年痴呆患者于儿子相伴落叶归根的故事,以唤起对老年群体的精神心理和身体健康关注和关怀,思想性、文学性和可听性都很强。该节目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奖”大奖。《长安腔调》则是用音乐介绍了厚重而韵味十足的观众文化,用黑撒、马飞、王建芳乐队演唱的秦歌,特别是其中“你有澎湖湾,我有长安县”歌句,把关中的精神品质推上了新的高度。这些作品说明,注重时代精神,才会有积极捕捉信息亮点的艺术敏感。注重时代精神,才会使信息升华为艺术创造的题材开掘点,在此基础上,紧扣听众情感与心理的关注点进行艺术策划,使广播文艺在题材开掘与深化中,在情感、内涵上有了拓展、延伸和自由的创作。

地方特色与广泛选材相得益彰,体现了陕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文艺推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探索精神。参评作品选材广泛,但更注重地方特色。很多作品呈现给听众的是陕西人、陕西事、陕西音乐。如戏曲故事《苏若兰》、音乐节目《黑撒乐队,燎扎了》、文学节目《平凡世界的永恒人生》等。其中戏曲故事《苏若兰》,以探寻人物内心真实感受为主线,精选大段秦腔同名本戏唱段,向听众展示了一个对爱情无比坚贞,不畏强权、性格耿直倔强,具有“舍小家为大家”大爱胸怀的一代才女,喻示了每个秦人血液中流淌着的豪气和博爱。节目精选的每一唱段,场景都很优美,故事性强,加上精心组合与精到的制作,整个节目让人听后有回味无穷、遐想不绝的感觉。文学节目《平凡世界的永恒人生》,是为纪念著名作家路遥逝世20周年而作的节目,有力彰显了路遥文学及其精神的价值和力量,也彰显了作为陕西人的奋斗精神。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陕西恢宏大气和厚重的历史文明,也深刻表现了陕西人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好作品。陕西广播特色鲜明,代表了陕西省广播文艺节目的主流和方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近年来虽然佳作频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纵观近年来参评的作品,我们也注意到还有一些需要强化、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责编:刘雨霏(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