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1期

电视报道中暴恐事件的叙事范式探析

姚志文
2016年12月05日15:3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以身体奇观为中心架构电视故事,通过连续报道建构电视戏剧,这是电视报道恐怖事件的基本叙事范式。这种叙事范式是恐怖主义以身体暴力展示权力、以暴力冲突吸引社会关注的行为特征与电视媒体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媒介特征共同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恐怖事件;电视报道;叙事范式

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可以将范式理解为共同体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业内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同行提供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框架,并使之成为该共同体的一种传统[1]。因此,电视报道的叙事范式可以理解为电视记者进行新闻叙事时形成的共同理念、方法和操作模式。英国学者利文斯顿曾说,作为一种极端的暴力形式,恐怖主义特别具有新闻价值和适合电视报道[2]。电视是一种视觉媒体,它对恐怖事件的报道具有强烈的视觉文化特征。那么,与其它媒介相比,电视报道恐怖事件有无特定的叙事范式?是怎样的叙事范式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番探析。

一、身体奇观与电视故事

电视是视觉媒体,电视叙事是以形象为中心的。恐怖主义是以对无辜者的身体暴力来展示权力和力量的行为,在恐怖事件的电视报道中,身体是新闻画面和声音语言描述的核心。比如云南卫视2010年3月29日的新闻专题《别斯兰之围》,其导视部分共长33秒,画面上出现的人物身体形象30秒,占总长的91%。其中人质身体形象15秒,占人物画面50%;人质亲属身体形象10秒,占人物画面33%;恐怖分子身体形象2秒,军警身体形象3秒。而且多为近景或特写,显示摄像机对身体细节的突出。在声音语言部分,诸如“我的腿是这样的”、“他朝着我们的腿开枪”、“一枪打到他的后背”、“他的血溅出来,死了还眼睛直瞪着我”等,这些被电视呈现的新闻当事人话语,无一不与人质身体有关。它讲述的是无辜者的身体被非法破坏的图景。在这里,声音语言以隐喻和想象的方式填补了画面形象,使事件变得触手可及,而且充盈着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电视新闻对新闻当事人身体的细节描写,使恐怖事件报道脱离了枯燥、理性的事实讲述,成为感性的、充满细节的身体景观连缀。这是一种“身体奇观”。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言,电视观众对电视新闻文本的“阅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而是身体和身体之间的色情游戏。电视文本里埋藏的不是“意义”,而是“快感”。观看电视是一种身体行为,一种快感的生产行为[3]。这种受众观看电视的快感机制,无疑深刻地影响着恐怖事件电视报道的叙事形式,使之变成了一种彻头彻尾的“身体叙事”。

恐怖事件电视报道的身体叙事是通过以身体奇观为中心来组织新闻素材的叙事原则实现的。恐怖事件发生后,记者通过采访会获得大量的新闻素材,当这些素材被制作成新闻节目的时候,会受到至少两个客观因素的影响:一是电视栏目的时间限制,二是受众的接受方式。电视媒体需要将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栏目时限的新闻素材压缩成新闻文本,因此,新闻制作者首先必须给这些纷繁复杂的素材一个确定的主题,这个主题必须是受众熟悉、并易于明白和接受的,从而将大量“不相关”的素材剔除掉,留下精心选择的最能反映主题的素材;其次,要找到一个有效组织这些素材的最佳方式,将素材纳入一个通俗易懂、善恶分明的故事中。在恐怖事件的电视报道中,这个能有效组织新闻素材的最佳方式,就是身体奇观原则。在以身体奇观建构叙事的过程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新闻素材的排列次序,还包括新闻事件本身、事件行为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一是事件变成情节。米克·巴尔认为,事件是从一种状况到另一种状况的转变[4]。那么情节呢,一般的叙事学著作认为,情节是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情节展现了事件间的因果逻辑。在恐怖事件的电视报道中,当新闻素材被用来制作新闻节目时,它们被放置在与身体话语有关的特定新闻主题框架下彼此建立起因果联系,这些主题可能是关于“恐怖分子对无辜者的身体施暴”的行为的,也可能是关于这种行为的价值评判的,也可能是与此相关的话题的,比如“机场对旅客的身体检查是否合法”之类。在这个从“事件”向“情节”转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由于不断补充细节而造成的情节奇观化的现象。这些细节通常也是围绕着身体的:新闻当事人的相貌、服饰、装备、行为细节,以及相关的背景;过去的一些相关的事件;以及叙述者从记者转向事件当事人,视角从中立、客观、单一视角转向多元、主观、当事人视角,从而使事件描述中有关身体的细节更加血肉丰满、活色生香。当更多的细节被填充到情节架构中后,情节不再是事件的简单堆积,而成了一种有关身体奇观的丰满故事:由画面的视觉景观意象和声音的解释说明组合在一起的、既有人物又有事件和背景的现场故事。情节奇观化的效果是新闻事件中冰冷的伤亡数字变成了血肉丰满的个体生命的故事与命运,新闻事件因此被赋予了重大的意义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件”,或者说,情节奇观化过程本身是使事件议程化的过程。

二是新闻当事人变成故事角色。在情节的身体奇观化的同时,我们会发现,主要的新闻当事人也从抽象的事件行为人变成情节结构中性格鲜明、充满人格魅力的故事主角。在素材中,行为人只是新闻事件的行动者,当新闻素材被制成新闻故事时,行为人被纳入到充满身体奇观的情节中,并通过画面形象的强调,变成了一个在新闻故事中扮演重要功能的角色了。素材中的行为人转变为故事中的角色,需要补充一系列的条件:一是画面对行为人的身体形象中与故事角色匹配的部分的突出(如外貌、穿着等);二是突出行为人与故事角色匹配的行为和言论;三是提供他的反对者作为背景,换句话说,只有另一方的存在,才使事件最终变成了故事情节,从而让行为人在一个可能找到原型的故事中得以确定角色。在许多恐怖事件电视报道中,作为事件行为人的恐怖分子被塑造成充满身体奇观的故事主角,并与那些惩恶扬善的原型故事中的坏蛋角色联系起来。

三是时间变成时点。在素材被包装成故事的过程中,时间也发生了畸变。我们会看到一种时间蒙太奇效果的出现,当事件被从时间先后次序中剥离出来,按新闻价值和因果联系重新组织成情节的时候,原有的时间流程被完全打碎了。“时间流”变成了断裂的“时间点”。按照身体奇观的原则建构情节的过程中,某些时间点被斩断与其他时间的联系,单独地被放大,从而产生一种瞬间震撼的奇观感受。电视对受众的心理时间感受远比事件的实际占用时间更加重视,换言之,电视只关注什么事情会对受众心理产生最大的冲击力。所以,某些在事件进行时实际发生时间极短的瞬间,会因为它的身体奇观效果最佳而被放大为电视时间的主体。这就是素材向故事转化过程中的时间奇观化。

四是地点变成空间。在恐怖事件的电视报道中,新闻素材中的事件发生地点,在转变成故事时,变成了电视新闻中的媒介空间——一个冲击受众感官和心理的空间。通常,电视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蒙太奇”,即重新组织、安排。它可能把现实中相隔万里之遥的两个地点置于一个电视空间之中,也可能将现实场所放大、缩小或者裁剪,而目的只有一个——身体奇观的视觉效果。在恐怖事件的电视新闻当中,地点被置换成了奇观化的空间,即由人物身体组成的一个恐怖事件空间,这是一个身体被展示和陈列的空间。

通过事件变成情节、事件行为人变成人物角色、事件时间变成瞬间震憾的时点、事件发生地点变成具有感官冲击效果的电视空间等身体奇观化叙事,恐怖事件的电视报道被建构成关于身体奇观的电视故事。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