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展现状研究【2】
二、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落后于国际水平的原因分析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通过运用数字技术、简化出版流程和流通环节,能够缩短论文发布周期,解决论文发表时滞问题,确保科研成果的首发性,提高学者创新创作的积极性。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出版形式灵活,不再局限于文字、图形、图像、表格等传统数据信息的表达,音频、视频的加入增强了学术期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然而当前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展落后于国际,本文认为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雷声大,雨点小”
“中国知网”目前共收录期刊9744中,其中已有2125家期刊签约了优先数字出版[4],挂出“优先”的标识,但据本文调查,真正做到的却仅仅《油气储运》《复合材料学报》《测绘科学》《动物营养学报》等27家。更多的期刊是在形式上虽已加入优先出版,但在真正实践时却未做到。且这27种学术期刊中医药卫生科技类6种,工程技术II辑类5种,工程技术I辑类4种,农业科技类3种,基础科学类3种,社会科学II辑类3种,社会科学I辑类1种,经济管理与科学类1种,信息科技类1种,而哲学和人文科学类暂无(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不同学科门类的学术期刊在优先数字出版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相对于国际水平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还存在着学科门类缺位现象,因此需加大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及信息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发展力度,积极推动学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向全学科全门类迈进。此外,学术期刊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附属刊物,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非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下组稿困难、发行不畅,使得学术期刊很难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稿件,也很难像大众刊物那样获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因此一份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学术刊物,在期刊数字化改革的进程中要想获得生存,期刊编辑部要么需要完善数字出版系统,要么需要引进优秀数字出版人才,或二者都具备,然而这一切都需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持。但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主办单位拨款或学术期刊编辑部收取“版面费”,有限的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导致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参与优先数字出版的积极性不高。
(二)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开花却尝不到果”
学术评价机构作为学术成果的监督者,对学术成果的肯定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目前高校及研究机构对科研工作者的考核依据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印刷期刊为主,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在评职称、申请课题及申请学位时,优先数字出版的科研成果难以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起到了消极作用。例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平台依托众多中国科技期刊纸质版,虽得到了41所国内高校的认可但许多重点名牌大学及科研单位并不承认学者以优先数字出版的形式在其平台上发布的科研成果。
另外,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观点与创新因主观性较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缺乏数据等客观因素的支撑,其认可度要慢于理工科。又因学术论文的评审流程复杂且周期较长等因素会导致读者对认定结果怀疑度的提升。目前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奖评机制都跟学者的科研成果相挂钩,在年终评定时往往以学者的学术成果为量化依据。因此,随着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普及,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亟待增加对数字化学术成果的认可。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初衷是解决出版时滞问题,鼓励广大学者及科研人员积极创新以推动我国学术的进步与发展,但目前优先数字出版成果在学者需要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认可时得不到,这就与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最终目的相违背了。
(三)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毛羽未丰”
首先,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自身发展还不够成熟。例如据“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系统用户使用后反馈该系统存在插件下载不流畅、标注窗口功能单一等问题[5]。此外,当前国内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DOI标识不尽相同,存在引用格式混乱问题。DOI是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的“标准配置”,是文章指向和引用的身份识别码,具有唯一性且永久不变[6]。DOI标识引用混乱,造成容易造成“同篇多标识”现象。放眼世界,优先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的发展大势,因此积极促进国内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与国际接轨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由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本身所限,不仅要求编辑人员要有“高精尖 ”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编辑出版的相关流程和技能。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学术期刊编辑还要掌握一定的数字出版能力。但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工作人员和设备有限,从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到出版发行等基本编辑出版业务流程并没有完全实现数字化,编辑部对数字出版系统的自动采、编、审平台利用的也不够充分,缺乏专门的数字出版人才,这使得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在运行起来不够流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