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1期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美学分析【2】

张晓丽,殷乐希
2016年12月06日16:0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观者的参与式解读与影像叙事中的隐喻美学

在符号表征理论中,较经典的是米歇尔的四分模式,如图1所示。

关于影片的评论,豆瓣共有502542条评价,影评6499条、短评181726 条,在观者的影评中,对影片中的两个故事,隐喻对应的事物进行了分析,甚至很多影评作者是在二次观影后进行再次梳理诠释。二次票房高峰的出现,不是宣传力度加大,而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故事进行解读热潮,产生话题,从而吸引了更多人前去观看,甚至部分观众进行了二次观影。如同米歇尔的四分模式,在观者与生产者的交流轴线上,观者积极互动的进行了参与式解读。

而吸引观者进行解读热潮的正是在能指和所指的表征轴中隐喻的大量运用,由此引发观者产生了解读热潮。在影片中,用3D数字影像展现了一个美妙绝伦的Pi与动物在海上漂流经历的荧光水母﹑飞鱼﹑海豚﹑鲨鱼群等种种景象,可在Pi获救后,向日本保险员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带着极为痛苦的表情讲述了一个没有动物,人类在海上杀人食人的故事。双重的故事叙述没有冲突,因为一个在海上美轮美奂的呈现,另一个却在脸上扭曲痛苦的表白。

第二个故事没写在了Pi的脸上,痛苦、不堪回首,已经放下又不得不提起,在他不得已的叙述中,说是为满足日本保险员自己杜撰的故事,可又存在动物与人的角色对应,选择相信哪个故事,取决于是否信仰上帝。而日本保险员和作家都选择了第一个,由此隐喻人性是向善的。

在叙事中,层层铺垫的隐喻功不可没,从文字符号的隐喻,到图像符号的隐喻,另外,在影片的蒙太奇运用中,也充满了隐喻。其中,老虎静静地望向海洋,Pi从它的眼睛中看到了母亲还有儿时快乐的时光,闪回的镜头选择从老虎的眼睛凝视处作剪辑点,隐喻着人类的本我在宁静时,被自我填充。最后,回到陆地,孟加拉虎没有回头的回到丛林,没有回头一直是Pi在影片强调的重点,“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机会好好道别”,猛虎归山,这隐喻着自我复位,这是Pi漂流的结局,也是人类一生的结局,回归自我。

电影技术的发端与发展,为人类的视觉感知提供了沃土,机械复制的时代到来后,美学上审美的仪式感和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审美中的“光晕”消逝,因此美学上的赞誉与诟病也一直如影随形。曾有观点认为,电影从杂耍起家,3D技术的出现让电影把重点放在制造视觉的奇观,虚拟的影像再无可挑剔也仅仅是杂耍,并无深刻内涵。但该片既为3D电影的美学前景提供了佐证,既显原初杂耍式的本性,让观者尽享视觉盛宴,同时又可以将哲学的、深刻的主题隐喻其中,让观者在观影中,透过复杂的隐喻,参与到解读视觉表征中,提升了电影的话题性。这也着实给予反对3D、批判其审美虚无、扭曲的学者当头一棒,使技术、艺术在审美上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另一种悖论,虚幻的美呈现在屏幕上,刻骨铭心的真实故事则只能表现在脸上,电影,终究还是造梦的机器。

参考文献:

[1] 李鲁宁.电影叙事中的隐喻美学阐释——以姜文近作《太阳照常升起》为例[J].电影评介,2008(20).

[2] 郭建恩,许百华,吴旭晓.国外隐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4(4).

[3] 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伍先成.影像:隐喻的世界 世界的隐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 杨新宇,高太梅.高科技对电影美学的影响与冲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6] 张妍瑜.论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他者的构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