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人大2016

微博平台上国际新闻编译的现状分析【2】

姜日鑫
2017年01月10日16:32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五)读者互动

从转发前十位的微博中可以大致看出网友们的关注兴趣在哪里。下面的三张表格分别为“@微天下”、“@参考消息”、“@中新网国际”三个账号所有选取的样本中转发数位列前十的标题摘录。

“@微天下”和“@参考消息”账号的新闻内容风格上整体较为严肃,但是真正令网友们感到“激动”的却是那些可以被调侃、比较,或者开玩笑、编段子的新闻。“@中新网国际”的粉丝数相对较少,网友评论、转发的绝对数量与前两个媒体账号无法相提并论,甚至很多微博都是“零转发、零评论、零点赞”。但是仍然有一些微博,网友互动数量明显多于其他,这些国际新闻大多走“黄色新闻”风格,满足了网友们的猎奇心理。

表5 “@微天下”账号转发数量最多的十条新闻

表6 “@参考消息”账号转发数量最多的十条新闻

表7 “@中新网国际”账号转发数量最多的十条新闻

四、 结论与反思

综合来看,三家媒体的编译风格、流程、方法以及反映出的问题都有所不同,值得对新闻编译的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一)媒体议程与受众兴趣

经典的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新闻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同时,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角度,认为受众的不同需求引起了不同类型的媒体接触,结果导致需求的满足和其他后果。这些理论在微博平台上的国际新闻传播中依然适用(刘海龙,2008)。

一方面,媒体通过对报道主题、内容的关注,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报道兴趣。新浪网“@微天下”更关注欧美发达国家的新闻,“@参考消息”主要翻译外媒关于中国的报道,而“@中新网国际”则是没有地域上的偏好,哪里有奇闻异事,哪里就有中新网的身影。我们应该允许包括通讯社、报纸、电视台、门户网站甚至自媒体账号在内的多元新闻编译体系的存在,让不同定位的媒体编译不同领域、不同外媒的新闻,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传播国际新闻的目的。

另一方面,针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研究也可以大致看出受众对于国际新闻的兴趣所在。一般来说,网友的参与度越高,证明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或反馈,把媒体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相联系,甚至与他人进行讨论。这种需求也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在现实中同时存在割裂:一些人的确期待在微博上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大事,也有一些人就是奔着奇闻异事而来。从三家媒体转发量最高的三十条微博来看,微博用户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就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转发或评论,他们关注的是新闻背后与自己的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有时显得十分牵强,甚至刻薄。例如“@微天下”转发量排名第二位的新闻《伊拉克媒体:IS贩卖女奴“明码标价”》,很多网友转发时留下的评论却是与“女仆”、“包邮”等相关的玩笑话,与新闻本身并无任何关系。另外有很多关于其他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等类别的新闻,网友们大都会联想到中国自己的相关情况,从而展开关于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的“民主辩论”,甚至升级成骂战。

总之,媒体的议程是一回事,受众是否接收和参与这些议程却是另外一回事。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预言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媒体关注度十大榜单”中显示,乌克兰、反腐、世界杯、马航、埃博拉、全面深化改革、反恐、一带一路、依法治国、伊斯兰国成为了去年媒体关注的十大新闻热点 。本文研究的三家媒体中,对于乌克兰、埃博拉、伊斯兰国等新闻不乏大量报道,可是网友的互动却显得很不积极。在进行国际新闻编译的时候,到底是应该关注哪些国家、关注哪些领域、如何向中国读者展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国际世界、如何在外媒的报道中梳理和呈现中国形象,这些问题和前面提到的编译规范一样,值得业界的一线工作者们深入思考和总结。

(二)专业主义与行为失范

随着中国社会的整体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媒体的国际化战略也早被提上日程。在人才储备方面,许多媒体都遴选专门的外语专业毕业生或者接受过国外硕博教育的“海归”进行英文新闻报道或者编译工作。编译工作队伍整体的语言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即使不借助词典和网络也能有很好的翻译水平,可是问题在于,新闻编译这种突出时效性和新闻专业性的翻译领域,光有很高的英语水平并不能满足职业技能需求。外语能力是基础,是必备条件,但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编辑能力也同样重要。未来可为国际新闻的编译制定一个行业标准与规范,明确提出在编译工作中哪些原则必须去遵守,哪些方法可以去变通。操作层面上可以变通的选择有很多,例如新浪网的“微天下”根据自身平台特性,主打时效性,力求在第一时间将国际大事带给中国读者,而“@参考消息”则侧重编译深度的、分析性的外媒文章——这是不同媒体的多元定位所决定,不必强求一个统一的编辑规范。

但是在信源的使用上,标注清楚外媒来源却是所有媒体的每一位译者都应遵守的专业准则。刘其中在《英汉新闻编译》中“新闻编译原则”一节提到,编译新闻应提供适当的新闻来源(刘其中,2009)。本文选取的三家媒体中,参考消息做得最好,新浪网有些“漏网之鱼”,但是基本的意识还是有的,中新网的“据外媒报道”策略则不得不给出“差评”。标清来源一方面是对外国媒体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如果不说明从何处而来,读者就无法知晓消息来自哪个国家的哪个媒体、翻译得是否准确,编译者就可以信口开河。

关于应该从哪些外国媒体选取新闻进行编译,背后有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影响着。既要使新闻来源渠道更加多元,也要尽量选取专业、公正、权威的信源,对此不同的媒体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是,新闻编译也不应沦为“选择的游戏”,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意见一致的媒体甚至文章中的某一段落,“这种基于立场而罔顾专业性的选择性编译策略已经受到广泛质疑”(常江、杨奇光,2015)。

(三)手段更新与策略选择

我国对外媒的新闻进行翻译,最开始是服务于权力阶层的一小部分人,为他们提供参考资讯,后来才向大众传播转变,向公众提供获取外部世界消息与观点的渠道。新闻编译之所以产生,一是由于读者没有接触外国媒体的渠道,二是因为读者不具备理解外语的能力。

在互联网技术愈发普及和全民外语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外国媒体的报道已经不再是一种垄断资源,而成为人人可得、人人可懂的“阅读材料”。但也必须承认,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完整理解复杂国际新闻稿件的能力,因此依然需要媒体的专业新闻编译。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新闻编译也应该适当转型,减少重复劳动,增强对新闻事实的宏观把握能力和整体编辑能力,提供全景式的综合编译报道。

伴随着中国媒体报道国际事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有很多国际事件可以采用国内媒体的第一手消息,所以翻译事实消息新闻稿件的比例和之前比有可能会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报道和看法,如“@参考消息”主打的就是翻译外媒的涉华报道。

本文选取的三家媒体,有一些经验值得整个行业借鉴,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去警醒和规范。现阶段,国内媒体从事国际新闻编译,还直接面临着外媒本土化的挑战,包括路透社、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在内的很多外媒都直接在微博上开设中文新闻账号。传播技术上,传统的单一文字形式的翻译也在向信息图表翻译、视频新闻编译拓展,为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译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不管作为一个关心国际事务的普通读者,还是专业从事新闻编译工作的编辑,都应在面对外媒报道时保持一种开放而谨慎的心态——既要在尽量多元的视角下去了解和读懂世界,也要在复杂多变的媒介世界中保持冷静,筛选出客观公正的报道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 常江,杨奇光. “二传手”之失:对我国新闻编译失范现象的批判话语分析[J].新闻界,2015,(3):13-18.

[2] 戴玉霞,石春让. 网络编译新闻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以屠呦呦获诺奖的报道为例[J]. 新闻知识,2015,(11):66-67.

[3] 杜萍萍,王梁. 试论微博时代的国际突发事件报道[J].现代视听,2012,(8):11-14.

[4] 刘海龙.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2-280.

[5] 刘其中. 英汉新闻编译[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04-276

[6] 马景秀. 协商与抵抗: 文化身份视角的新闻编译策略[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7-49.

[7] 马景秀. 新闻编译:一个亟待澄清的领域[J].国际新闻界,2015,(4):71-82.

[8] 张雷. 我们的注意力流向地球的何方?——我国网络国际新闻地域分布实证研究[J].新闻界,2005,(5):91-93.

[9] 张志成.新闻编译特点研究——从新闻编译的跨学科属性讨论[J].新闻知识,2013,(1):102-104.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