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传媒2016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反转现象成因分析——从新闻工作者角度分析

杨丽萍
2017年01月11日14:51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 要:继新华网评出了2013年十大反转新闻之后,人民网评出了2015年10大反转新闻。近年来新闻反转现象频出,不断的挑战着受众对媒体的信任。通过对近两年反转新闻进行分析发现:反转新闻,是指媒体最初报道的新闻向相反方向转变,随着报道不断深入,事件真相被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受众的立场急剧逆转,舆论表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是新闻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新闻失实。除了新媒体这一大环境、受众的媒介素养外,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的缺失也是这一现象频出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新闻工作者专业主义缺失的角度对新闻反转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反转新闻;假新闻;新闻专业主义

一、什么是新闻报道反转现象?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受众的阅读习惯、获取新闻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的裂变式、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体过去的新闻生产方式,新闻呈现方式以及新闻生产理念。为了博得受众的眼球、获取更多的点击率,不少媒体只唯快不唯实。在这一环境下,新闻反转现象频出。一次次地华丽地进入大众的视野,颇有泛滥之势。那么何为新闻反转现象呢?

有学者给反转新闻下了如下定义:反转新闻也称逆转新闻,指的是针对同一件新闻事实的报道,媒体后期的报道内容与前期的报道内容显现出较大差异,随着报道内容不断深入与完善,新闻报道内容向相反的方向改变,受众的立场随报道内容急速两极化转变的新闻传播现象。 这一定义很好的表达了反转新闻的整个形成过程,对反转新闻现象做了比较完整的概括。也有学者认为,新闻反转剧就是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这一定义是从反转新闻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角度定义的。

在这两个定义的基础上,我姑且这样定义:新闻报道反转,是指媒体最初报道的新闻向相反方向转变,随着报道不断深入,事件真相被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受众的立场急剧逆转,舆论表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是新闻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新闻失实。

其不同于假新闻,陈力丹教授在《厘清假新闻与“传媒假事件”》一文中指出,假新闻是指媒体或记者凭空捏造的新闻,新闻所报道的事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反转新闻的新闻事件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反转多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舆论方向的反转。1月4日澎湃等多家权威媒体推送“九江发生了6.9级”地震的新闻,15分钟后,辟谣九江并为发生地震。事后,不少网友和媒体认为这又是一条反转新闻,在笔者看来,其实不然,该事件应该算作是子虚乌有的假新闻。

二、新闻报道反转现象的特点

下表是人民网评出的2015十大反转新闻,本文通过对表中反转新闻的研究发现,这些出现反转现象的新闻事件都有着共同特征。

 

(一)报道反转的多为社会新闻

人民网评出的2015十大反转新闻都是社会新闻,社会新闻中的一些奇闻异事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社会新闻大多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不少奇闻异事也都是社会新闻,相对其他新闻而言,更贴近受众,据有话题性。今年6月份新华网报道的一条骇人听闻的“僵尸肉”新闻,报道中有提到有些冻品牛肉封存于1967既是奇闻异事也是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事;老太太日本碰瓷;男子因与毒贩同名,开房屡被抓事件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外,有学者认为,“社会新闻本身报道方式较为趣味性、富有人情味,因此在新闻表达上容易失衡,进行主观性报道与炒作。” 在“杭州女孩被哈佛录取”新闻报道中,有些媒体记者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刻意在报道中用了未经核实的“出身寒门”。

(二)新闻人物多标签化

所谓标签化是指一种自发的认知归类方式,将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自发地归为一类事件或一类人物。通常,新闻中医患冲突、“富二代”、“官二代”、女性弱势群体等常常被媒体和受众标签化。媒体和受众在遇到“标签化”的事物或人物时,习惯性的归类和站队,形成舆论强势。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认知都是基于以往事件认识的基模上,当常识和事实发生不一致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常识,在事实还没有完全呈现时,舆论就基本倒向常识一方。

上表统计的新闻中的关键词里,几乎每条新闻里都含被媒体标签化的词,如“碰瓷”、“扶老人”、“寒门”、“导游”等。今年10月,一条“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日本机构发通告警示民众提防中国人”的消息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疯传。网友群情激昂,大呼“碰瓷老太太丢人都丢到日本去了!”网友基于“中国老太太碰瓷”的认知标签,一窝蜂的对新闻中的老太太进行舆论谴责。其中,男司机暴打女司机,大学生扶老人被讹,都是事件还没调查清楚,舆论一边倒态势就形成。

(三)反转多出现在网络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不在新闻的唯一发布平台,不少新闻是来自网友的爆料,这种爆料往往都是没有经过调查和求证,但却又是非常吸引受众眼球的,在新媒体的裂变传播下,没有经过考证的新闻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事件真相的曝出,舆论才出现反转。上表中的反转新闻有一半是来源于网络,即使最先不是网络报道的,也是在网络上发酵从而形成舆论强势。

今年9月,一学生袁某发微博称,当日上午扶摔倒老人被讹,寻找目击者证清白。一时间,舆论纷纷对这位学生表示同情。直到警方调查结果出来,舆论才出现反转。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起于网友发的一条微博,事情经过始末究竟如何还不得而知,但是网友们都忍不住站出来先批判一番,称“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直到直到真相的网友发声后,事情才出现反转。

三、新闻报道反转现象出现的原因

当前,自媒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声,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大V或是网红、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还是非常有限的。相对而言,传统媒体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在人民网评出的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中,一半的反转新闻都源于传统媒体,有媒体记者直接采写而来,有的虽来源与新媒体网友爆料,但最后进入公众视线,成为新闻话题、引发舆论,这些都在于传统媒体的报道。

由于其错误的报道或者不当的表述而使得新闻真相姗姗来迟,其中也有些媒体在求证环节出现差错,从而出现一个新闻多次反转的现象。报道大学生救落水儿童溺亡事件;男子因与毒贩同名,开房屡被抓事件;女子被恶犬咬伤是骗捐事件;大学生掏鸟获刑十年半事件;杭州女孩考上哈佛事件。这5大反转新闻都是由于新闻媒体的错误报道而引发的。 媒体工作者专业素养的缺失是新闻反转现场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专业技能的缺失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大大提高,通过对上面的反转新闻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信息获取,信息核实分析,稿件的编写这三个环节上。

信息获取方面。不少新闻工作者在信息获取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倾向于选择报道一些真实性有待考证的奇闻异事,对信息缺失质疑精神,甚至有些媒体明知信息充满疑问,仍进行报道。新媒体的出现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源,同时,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里充斥虚假消息,需要记者有质疑意识和问题意识,才能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挖掘报道。

河南大学生掏鸟16只被判10年事件,此新闻可算是奇闻异事,倘若记者多些质疑,多一些法律知识,进一步去了解事件,那么这条新闻就不会出现如此大的舆论浪潮。

在信息核实方面。新闻反转的本质是新闻失实,新闻失实很多情况下就是新闻要素的缺失造成的。记者在信息核实中,往往只听信一家之言,没有做到客观公正。在信息过剩时代,新闻工作者的“把关人”角色更加重要。对新闻进行核实、调查,还原事件真相,这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素养,也是提高媒体的公信力的应有之义。

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网友爆料后,凤凰卫视跟进了报道,采访到日本方面相关负责人的单方面说法之后,便独家确认“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一事是真的,并没有对这一碰瓷事件的双方当事人进行采访。同样的,大学生救人落水身亡事件也是如此,听信被救女童及其母亲的一方言论,迅速对这一后续消息进行报道,从而使得事件出现多次反转。更为乌龙的是男子开房就被抓事件中的《杭州日报》在调查不深入的情况下称男子就是毒贩,甚至称男子是“影帝”。

在新闻编写方面。记者在编写新闻时,容易受主观情感和认知偏差的影响,对新闻报道有失客观。在报道时刻意强调或者隐藏某一新闻事实,甚至子虚乌有的添枝加叶,由于新闻事实的不完全导致社会舆论出现偏差,待到新闻真相明了时,舆论自然会出现180度的大转弯。

庆安枪击案事件,黑龙江省庆安火车站派出所民警击毙一名暴力袭警犯罪嫌疑人。事件传到网上,网友纷纷对警察开枪的合法性提出质疑,有人提出:这又是弱民碰上了恶警,舆论一时间倒向犯罪嫌疑人。这或多或少影响了记者对于事实的判断,对于表面上暂时“弱势”的一方,往往带着同情心而不是“同理心”进行报道。

(二)职业道德的缺失

从整个媒体的大环境来看,传媒业的市场化,使得媒体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博得受众眼球,标题党成为常态,新闻记者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通过对新闻添枝加叶,甚至无中生有来骗取受众的关注。但是这种失实报道终究是会被受众已经其他媒体揭露。特别是当前媒体环境下,造假容易、打假更易。媒体“自打脸”的失实报道,使得新闻真相几经反转,姗姗来迟。

一则《杭外学生被哈佛录取,面试官称“简直完美》的新闻在网络上疯传,媒体聚焦她优异的学业成绩,辉煌的成就,甚至有媒体采用了未经核实的爆料,称该女生“出身寒门”,媒体报道时刻意大多刻意隐藏了女生实为美国国籍,家庭背景也相当不凡,父母均是麻省理工毕业的高材生这些背景,刻意给公众呈现一个“寒门贵子”的形象,吸引受众眼球。

从记者个人的道德素养来看,一些记者为了追求个人私利,放弃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有偿的报道不客观的新闻,甚至参与策划炒作新闻事件。导致新闻真的相浮出一波三折。

26岁女子为救女孩被恶狗咬成重伤事件,事件中的女子男友找媒体策划了女孩被狗咬伤称被救人找不到,企图骗取社会的爱心。事件调查结果是事件当地电视台记者和当地宣传部人士所策划。这一行为完全有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记者刻意而为之的错误报道,一时蒙蔽了受众,使得舆论与事实真相背向而行,随着真相的浮出,舆论必然出现反转。

其实,新闻反转也是媒体探索真相的过程。有时,接近真相一时存在难度,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真真假假、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媒体需要通过不断的“有机运动”来逐渐接近真相;所以,对于个别非主观出现的事实瑕疵,不必过分苛责。但是,当新闻反转已成为一种现象,甚至有些反转新闻带有着强烈的炒作成分时,严重影响媒体公信力时,我们就不能不去反思这一现象。在接近真相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该多些质疑、核实,少些盲从;多些客观,少些标签化;多些思考,少点浮躁。

[1]. 黄楚新,王丹.逆转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分析【J】. 新闻与写作(10)

[2]. 人民网:《2015十大新闻反转剧,剧情不要太跌宕.....》2015年12月18日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5/1218/c40606-27944655.html

[3]. 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4(05)

[4]. 傅鹏.新闻反转剧中的媒介责任探析【D】2015年6月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