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2期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影响及防范

——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为例

吴洽兵
2019年02月27日13:3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要:随着传媒环境的改变,新闻反转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的新闻现象。人人都是麦克风、都是新闻发言人的时代,“反转新闻”频繁发生,导致社会公众对于媒体及其报道产生不信任感,这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带来了负面效应。研究新闻反转的负面影响,剖析新闻发生反转的深层次原因,尽可能减少新闻反转的发生,才能维护媒体的公信力。

关键词:“反转新闻”;公信力;把关人;防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2-0000-03

2018年10月28日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新闻的反转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坠江事件发生后,最初报道的坠江原因是“桥上一辆红色小轿车逆向行驶,司机为了避让,冲出桥面”,女司机随即被被“骂”上热搜。第二天公交车后车行车记录仪视频公布,却显示是公交车突然越过道路中心实线,撞断大桥护栏后坠入江中,舆论开始反转,有网友爆料称“公交车司机凌晨5点还在k歌,导致开车时睡着了”。11月2日,公交车行车记录仪还原事故发生时的情况:一位女性不断怒骂公交司机,击打司机的头部,司机奋而还手,一阵晃动后视频结束。真相浮出水面,“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中新闻反转之快和网络暴力之恶劣,却令人深思。

一、“反转新闻”的负面影响

“反转新闻”是什么?简单地说,“反转新闻”指“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件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1]“反转新闻”有不少相近的概念,如新闻乌龙事件、新闻反转剧等。“反转新闻”毁损当事人形象,挑战媒体的公信力,侵害公众知情权,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伤害新闻的当事人

新闻反转,总是伴随着网络暴力,受伤害最大的往往是事件的当事人,当事人遭到网络暴力的屡见不鲜。在事件尚未明了的情况下,极度的新闻曝光和未经证实的新闻报道,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干扰。“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中,子虚乌有的事情被当作新闻事实,“女司机”、公交车司机的个人隐私一次次被曝光,在网络上承受舆论一波又一波的攻击。网民的群体谩骂、人肉搜索、煽动性的失实言论,极大侵害了新闻当事人和其亲朋好友的身心健康,新闻报道保护当事人隐私等原则也难以落到实处。

(二)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首要的责任是给受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实事求是”是对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媒体通过一次次的深入采访报道,提供客观公正真实的新闻报道,才能一点一滴地积累起公众对媒体的信任。而当新闻被一次次反转,公众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他们对媒体传播的信息会就会持有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长此以往整个舆论生态会逐渐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反转新闻”“不仅给受众获取信息和认知世界带来了困扰,更消解了公众对媒体报道的信任”。[2]一条条“反转新闻”损害了媒体公信力,破坏了正常的舆论生态,侵蚀着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底线。即使事实真相最终水落石出,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已经大打折扣,想要重新建立信任,异常艰难。

(三)侵害公众的知情权

新闻反转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新闻真实性的问题,是虚假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变异”,损害的是受众的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和前提,是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媒体权利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保证社会的知情权。新闻媒体是公众知情权的维护者和体现者,公众的知情权需要通过媒体的真实报道才能得到落实,知情权的获取,离不开新闻报道、信息公开权等的配合。而越来越多的“反转新闻”,误导公众做出公正理性的判断,可能使受众由于信息错误产生一系列错误反应,这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极大伤害。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