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武汉大学2016

移动媒介与传统媒介对“主题报道” 传播现状的分析——以《人民日报》及其客户端对G20的报道为例

黄莉瑶
2017年01月12日10:30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做好“主题报道”是新闻媒体关注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也是强化宣传效果急需破解的难题。随着移动媒介的不断兴起,“主题报道”在移动客户端的呈现成了业界探讨的新课题,本文对《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移动客户端做对比分析,找出两种不同媒介对特定主题“G20”的报道特点,揭示了移动媒介“主题报道”报道更新即时、互动性强、可读性高等特征,对比发现传统媒体对“主题报道”内容严肃呆板、时效性差、可读性不强等弱点。旨在为提高“主题报道”的传播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题报道 移动媒介 传统媒介 G20

一、研究背景:移动互联网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虽然传统媒体依然在提供新闻信息服务,但是受众多只是看看标题或者头版头条(Shalagheck, 1998) 。技术的进步,使得手机不再只是作为交流的工具(Goggin &Hjorth, 2009),在英国,路透社2006年开始用手机传播新闻;在美国,用手机收看新闻的受众面也在不断上升(Nielsen, 2011);在中国,截至2016年6月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 5.79 亿。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18 亿,占移动网民的78.9%,移动端已经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最主要渠道。

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携性、强时效性、多媒体性、精准性、个性化等特点(杜春娥&孙会,2012),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移动新闻客户端程简化了受众获取信息的路径,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使人类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手机自由地浏览和传播信息(吕璇,2014)。其以移动媒介为依托精准性设置推送功能,内容通常短小精炼,利于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浏览,新闻大多为图文结合,设置互动平台(耿延庭,2014)。总体而言,移动新闻客户端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的移动特点,又具有“分享、开放、互动”的互联网优势。

在中国,新闻与政党、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近年来,习近平通过讲话、报告、致辞、批示等方式就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2013 年8月19 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2016年2 月19 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先后提出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做好“主题报道”成为业界争相践行讨论的重要课题,作为党报实现其功能定位的“主题报道”,是如何利用移动客户端开展“主题报道”的呢?

二、主题报道内涵及报道框架

在中国,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新闻形态——主题报道,近年来,“主题报道”一词常常被提及,针对“主题报道”的内涵,不同领域的人士对其进行界定。如《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报纸舆论引导研究》一书从新闻报道的特征的角度判断,主题报道是在新闻报道策划时带有强烈宣传意图,要求在新闻意蕴上能够反映某个宣传主题的严肃性报道。 时任中宣部新闻局局长的胡孝汉根据报道内容、形式认为:“主题报道”是以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决策部署为主题,集中、连续开展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学界的探讨也是莫衷一是,李春雨、李澍认为“是新闻媒介根据党委和政府设定的议程所进行的新闻事实和意见信息的传播” (李春雨&李澍,2008)。其核心在于依据党和政府的议程进行的新闻报道。潘知常、邓天颖则认为“指围绕党、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重大活动及社会热点所进行的集中的大规模的报道”重点在于系列报道。李良荣则表示“以宏扬主旋律,承担宣传任务为主的新闻称为主题报道”(李良荣,2007) ,其落脚点在于承担宣传任务。王水明主张在主题报道传播过程中,是“传者传其意”与“受者晓其事”的统一,是“传达党和政府的主张,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主流社会思想的报道” 。(王水明,2009)

主题报道的提法学界尚未考究,陆一波根据1950年1月-2010年1月这横跨60年的217份《人民日报》进行检索分析发现:党报各个时期都围绕党和政府当前中心工作展开报道,但并没有以连续、集中和特别的形式出现在版面上,头版多为一般工作性的消息或通讯。2001年始,一些围绕党和政府当前中心工作展开的重点报道,以栏目化形式、经常性地出现在党报头版,也就是栏目化的“成就报道”,2003年,党报头版重点报道由“过去时”逐渐转为“现在时”。出现了“围绕党和政府当前中心工作”的“主题报道”。这样的“主题报道”较之“成就报道”无疑更接近于“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的新闻本义,也更鲜活生动。至此,“主题报道”至此开始了大流行、大发展(陆一波,2011) 。

从新闻报道整体看,新闻的主题指“新闻报道通过新闻事实所表达或体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它体现报道者的见解、意图或倾向。”从操作层面看,“主题贯穿新闻写作的整个过程,选择和组织新闻事实材料的主要依据,选择提炼新闻主题要从新闻事实的特性出发,并注意当前形势迫切需要的,受众关心、感兴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或倾向”(甘惜分,1993) 。基于多种定义可知:主题报道具有一定的共性,其实质上是新闻与宣传、政府议程与媒介选择的统一,媒体传播的主题由党和政府设置,新闻事实与价值倾向体现党和政府的意见,同时遵循新闻规律的报道。

从新闻框架的效果的角度来看,“主题”报道框架是对事件的选择和主题的凸显,使得事件的某些方面在新闻报道中更加突出“主题”。进而促成受众对于对应特定问题的界定、因果解释、道德评价以及如何处理 (Entman,1993),是对特定角度论述“主题”的方法和做法。媒介框架实际上包含了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前者反映了媒介对特定议题“说什么”,后者则强调“怎么说”。

框架理论源于社会学跟心理学,是人类认识社会的基础。即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往往借助于原有的经验和构建的“基模”,戈夫曼首次将框架的概念应用于传播情景,他认为“人们借助框架来识别和理解事物,对生活中出现的行为赋予意义,否则这些行为和意义将不会有意义”(Goffman,1974)。 Gamson(1981)将框架分为界限和架构,前者是取材范围,后者是人们得以认知世界的方式。

框架理论认为新闻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的,而议题及框架决定了新闻故事的报道形式,为受众提供思考新闻故事的特殊角度。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浅析《人民日报》及其客户端对“G20”峰会主题报道的框架呈现。

三、对“G20”峰会报道的总体情况

3.1样本选择

G20,它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2016年9月4日至5日是“G20”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浙江杭州举办。对“G20”的报道涉及“主题报道”的议程。

本文选择《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客户端作为研究对象,《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客户端对 “G20”的报道内容作为研究范围,其中《人民日报》选取的是8月20日到9月9日所有涉及“G20”的内容,基于精力有限跟样本代表性考虑,《人民日报》客户端则只选择了8月16日到9月9日 “G20”专题报道下的“焦点新闻”,研究样本数为372。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代表性和权威性高,且具有全国影响力。2014年6月上线的《人民日报》客户端,是移动媒介的代表,因其依托《人民日报》,所以影响力跟《人民日报》相当,将《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客户端对比,有助于了解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介进行“主题报道”的效果差异。

3.2统计结果分析

(1).“G20”报道的栏目设置

《人民日报》及其客户端对“G20”报道的栏目主要分布情况是:《人民日报》集中在第一版、要闻第三版、5-7特刊版、21-24国际版等,《人民日报》客户端则集中在“G20”专题报道下的“焦点新闻”。

(2).报道的总量与分布

2016年两个媒体对“G20”报道时间段分别是《人民日报》8月20日—9月9日共报道N1=179篇,平均每天8.95篇;《人民日报》客户端8月15日到9月9日,共报道“焦点新闻”N2=193篇,平均每天8.04篇,两个媒体对“G20”的报道量表现如图:

从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人民日报》还是《人民日报》客户端,对“G20”的报道都保证了一定的量,多的达到一天20篇以上,在峰会当天,《人民日报》刊出了42篇稿件,直接较大程度的反应“G20”峰会全方位的新闻。

四、对“G20”报道的基本特点

4.1.样本对象和抽样

对“G20”的报道《人民日报》抽取的8月20日——9月9日的全样本,《人民日报》客户端8月15日到9月9日,专题报道下的“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是对相关内容报道且涉及各类体裁的汇聚。对客户端的抽样基于时间精力成本及其代表性考虑。

4.2类目构建

为了更好地研究两个媒体对“G20”的呈现特点,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依据研究目的和需要,本文的内容分析类别建构如下:

报道体裁:1.消息,包括动态消息、综合消息。2.通讯,包括一般纪实性通讯、新闻故事、访问记、散文体通讯(札记、散记、书信体等。)3.深度报道,包括单项类深度报道(解释性、分析性、述评类报道)、集合类深度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还包括调查报道、专访等。4.新闻特写,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5.讲话,领导讲话内容。6.文件,政府党委颁发的文件。

报道时效性:本文对报道时效性的界定,参考陆一波对时效性的划分:1.当天或第二天。2.第二天以上至一周。3.一周以上至一个月。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