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5期

地级市微信公号“南充微报”的受众心理探析【3】

陈  勇,穆昊杰
2017年06月05日07:55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南充微报”受众心理分析

(一)身份认同心理

身份认同(identity)也译为“同一性”,现多使用于文化研究中,尤其是亚文化的研究、小群体认同研究等。马尔丹认为,文化特征对认同的重构表明,认同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正因为每个个体的身份认同,才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化网络,最终牢固成型,成为群体交流的入门卡和身份认定的保障。

经对受众评论内容和跟赞数量的统计分析,“南充微报”评论量和跟赞量共14600条,筛选掉无评论和跟赞的条数以及广告类的互动量,共计14108条。其中负面属性评论为36类,计2501条;正面属性评论39类,计8443条;中性评论22类,共3163条。而以上数据显示,即使有负面情绪评论存在,但正面积极赞成量占比60%,其中中性评论中包括的讨论这一类,其中也不乏数量的正面肯定。

在受众互动接受信息中,政府信息类以及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城市形象类信息表现出了受众“身份认同”的心理。涂尔干认为,认同是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的东西,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3]。城市形象类信息内容,譬如:“怀念老照片,35年前南充城一夜之间变汪洋”、“航拍南充夜景”、“10个地方,10张珍贵的水墨画,带你回到从未见过的老南充”、“整整四年了,南充人们很想你(五星花园丝绸女神像)”等等,在这些微信评论跟赞的互动中,受众对自己是南充人有极大的认同,也有众多身在外地的南充人参与到“南充微报”微信互动中,如“南充人威武”“为南充点赞”“怀念南充”等,这极大地体现了地缘关系的优越性,将身在不同地点的南充人的精神思想凝聚在一起。社会学家R·简金斯也指出,认同概念的现代功能事实上包含人际关系中的两个基本因素,即基于人们同一性的关系和基于差异性的关系。简要说,一方面,认同概念揭示了“我们”是谁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区分了“他们”是谁[4]。而“南充微报”的微信推送内容标题都是以“南充”这两个字设置,体现了“我们”与“他们”的差异,尤其在正面称赞互动中,往往自我代入,产生无比的自豪感。

(二)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在当下社会已然常态。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陈述了后现代社会的消费观点,他认为摆设则是后工业社会的标志,摆设没有一个严格的意义,但如果我们同意消费物品的特性在于它因其符号功能而相对丧失了客观实用功能,那么摆设恰恰就是物品在消费社会中的真相[5]。在鲍德里亚的眼中,我们消费的不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追求一些虚无的摆设。这正如,受众在当下泛娱乐化的信息传播圈中,受众所关注的信息只是信息而已,具体到信息的5W却被淹没在众生喧哗之中或者是故意设置的议题中;正是这样对受众长期的培养学习,受众必然会沦落为娱乐的棋子。在“南充微报”微信推送内容中,社会热点事件占总体比重50%,而其中车祸类、冲突类以及奇闻异事类信息占社会热点事件比重为72%,在这110条信息中,“逝去生命”为消极主题的议程设置达80%,譬如“出租房燃气爆炸,南充女子被严重烧伤,获60余万仍离世”等,再加上未打码的血腥场面,次次引导受众调侃他人的痛苦。正如有学者所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文化从理想型主导向世俗性主导转变期。[6]”在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乃至媒体不断地制造消费热点,大批量地复制、生产、畅销、流行而后被遗忘,这已成为其存在的基本方式。当然,也得益于受众对他人情感的窥视欲与对自身的指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下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

广告的存在也是消费心理的彰显。在307条微信消息中,广告有31条,每10条信息中便有一条广告,占比10.1%。这也说明了受众对信息的消费,更从线上过渡到线下的消费,在460次广告受众互动中,其中关于“房、吃、相亲”三者的受众互动量达285次,占62%。广告的诞生以及发展是基于人类欲望延伸,在微信公众号的广告,首先并不是直接影响消费行为,而是对预消费心理注入一针强心剂,为最终实现消费行为打下基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广告在消费社会的要害是广告已经成为了生产的一部分,而它本身也作为一种文化被受众消费[7]。无广告,无媒体,但广告投放的转变和新型的营销的方式也影响并改变了受众的消费心理,乃至消费行为。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