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危机的理论探源及对策
摘 要:新媒体给人们交往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的交往陷入危机之中。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危机有着多种表现,从交往主体来看表现在:交往主体的技术化、交往主体的疏离化两个方面。从新媒体的大环境入手,探究人际交往危机产生的根源,并针对原因探求破解这种危机的对策,对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表现;理论探源;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5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媒体带来人们“技术联系”日益紧密、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交往陷入危机之中。本文通过指出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危机的各种表现,得出结论:交往被异化了,进而揭示出当代人际交往危机的根源,并提出破解这种危机的对策。
一、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危机的表现
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危机有着诸多的表现,本文想就交往主体方面的表现谈谈自己的看法。就交往主体而言,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交往主体的技术化。弗洛姆认为技术化是当代人交往的一个特征。他在《健全的社会》中指出:“现代的商人不仅要做数以百万美元的生意,而且还要应付数以百万的顾客,成千上万的股东、工人和雇员;所以这些人不过是一架大机器中的许多小零件,商人必须控制这架机器并且计算出它的效果;最后每个人都被视为一个抽象实体和数字,在此基础上,商人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预测生产的发展趋势并做出决策。”[1]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主体也具有技术化的特征。在高度虚拟化的网络社会中,交往已不仅仅局限于聊天,组队式的游戏拉近了相似年龄群体的交往,这种交往使交往主体不可避免陷入技术化之中。主体往往在未知觉到的情况下被消除了情感、个性、价值、丰富性而变成了游戏中的一个零部件。与之相对应的是,主体间原本正常的交往变为游戏中的“打架斗殴”或“拉帮结派”,缺乏真正沟通的交往。很多人沉迷于网络,除生理活动时间以外,绝大部分时间都耗在网络中,加剧了技术化程度。
2.交往主体的疏离化。新媒体环境下,新科技成果为人们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使人在有限的时间、金钱下,最大可能的认识世界,同时也使得交往主体之间逐渐疏远。网络世界异彩纷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人们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网络,由此减少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直接交流。中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国家,感情的好坏往往取决于直接交流的多少,面见的多了,陌生人就成了朋友,见的少了,好朋友也变的无话可谈了,久而久之,交往主体被疏离了。网络交往的特点也加剧了交往主体的疏离。借助于网络交往,人们有血有肉的交流变成了数字或者图片呈现在对方的屏幕上,“举止言谈转化成二进制的语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感情的直接交流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逐渐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2]。交往主体的疏离化使人的感情更加淡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危机的理论探源
本文笔者认为,新媒体下人际交往之所以呈现出许多危机,是因为在新媒体充斥生活的现代,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从交流的工具,成为支配人的力量,从而使交往异化了。“异化是一种不正常状态,是主体从自身的活动中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作为与主体相疏离、相对立的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存在”[3]。从多个角度探讨人际交往危机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1.人际传播规则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人们交往关系的淡漠。人际传播规则是指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应遵守的规范,比如诚实守信、友好待人等一系列规范交往行为的社交礼仪。但在网络交往中这些规则被自动忽略了。相对于直接交往中人自觉的遵守着规则,友好对待他人,网络交往的“不在场性”给交往主体一种错觉:话是可以乱说的,不友好待人顶多也就是被人说几句,好像也没有什么损失。人从直接交往的规则中“解放”出来,更自由的享受着为所欲为的“交往”,有些现实交往中难以显现的阴暗面就出现在网络交往里了。在直接交往中,不理对方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往往受到交往者的反感,而在网络交往中随意终止交流、“不辞而别”的现象时时发生,交往主体从开始的信任到隔阂,使他们的交往关系趋于淡漠。有些主体抛弃现实交往中的社会规范,任意发送不健康的信息以宣泄情绪,弱化了现实交往规则的权威性。缺少交往双方时间和情感的投入及其互相尊重的网络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交往关系的淡漠。
2.网络道德的缺场为人际交往危机提供了土壤。道德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依靠社会传统、风俗习惯、内心的道德信念来支配人的行为。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道德的作用在不断的减弱。网络道德的缺场是指在网络虚拟的空间中,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偏离道德轨道,走向道德的对立面,造成行为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指,人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是遵从于道德,而忽视道德、弱化道德,认为自己的行为“无伤大雅”;二是指,一些具体的道德使人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维谷之中,成为束缚甚至阻碍人发展的枷锁。就传播虚假信息而言,很多人不去确认信息的真假,而往往因为吸引人的噱头,而对其传播、扩展。网络交往中 “随心所欲”、“出口成脏”现象随处可见。当然,现今社会也积极培养着新的社会道德,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希望促进人们文明上网。但是新的道德规范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没有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人的行为自觉。
3.网络媒介的异化是人际交往危机的加速器。网络媒介是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形成起来的旨在加强人们联系的纽带,QQ、微信、BBS、微博等是其表现形式。网络媒介兴起的初衷一方面是促进信息的传播,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演进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需要在交往中形成多种关系。网络媒介的兴起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更多途径,促进了人们的交往,因而是满足人本质需求的体现。然而,网络媒介作为人们创造出来满足人们需要的工具性存在,变成了奴役人的武器。网络媒介的异化带来的问题有很多:因阻止孩子玩游戏,妈妈被连踹几脚;因妈妈专注于手机,孩子不慎被淹死等。其给人际交往带来不好影响鲜明的体现在:好不容易过年回家一次,年青人依旧是手机不离眼。对此,央视甚至出了公益广告,广告词是:“你和你的父母只差一个屏幕”,以此来唤醒年青人正确对待网络媒介。网络媒介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速了人际交往的异化,网络媒介的异化是人际交往危机的加速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