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网络舆论中道德绑架的传播机制分析【4】

张晓晨,区文怡,杨雅舒
2017年07月06日13:2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事件的发酵和传播——媒介组织与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

媒介组织在接收到道德绑架相关信息后,根据自身性质、立场、利益并结合自身理解,对信息进行内化加工和二次传播。而大众受信息获取程度及个人因素的影响,也会对道德绑架事件的态势发展发挥作用。大众扮演着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角色,信息在大众间经过多次传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名人明星背后的相关利益方也会在道德绑架发生后,第一时间出面发表相关声明,此种消息同样会影响受众的态度。

(三)事件的影响——受众与反馈

受众接收到道德绑架信息,会因多种因素而产生积极、中立、消极等态度,进而影响他们对待道德绑架的行为。但盲目跟风评论的普通受众较少,能够引起网上热评现象的多为受经济利益操控的网络水军。

五、总 结

本文基于传播学视角对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绑架现象展开分析,在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理论的支撑下,结合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对道德绑架相关信息的产生、传播、接收、反馈的复杂过程进行探索研究,归纳总结出道德绑架信息的传播规律,即网络舆论中道德绑架的传播机制。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和匿名性、道德绑架传播机制的复杂性,使得解决道德绑架问题成为了一项具有长期性、艰难性的任务,我们必须明晰道德绑架的传播机制,用更丰富的思路寻找管理良方,对传播过程各环节进行更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集合各方之力,管理引导好网络舆论,规避道德绑架现象及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好地促进网络道德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誉俊.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J].新闻世界,2016(4):82.

[2] 陈功,陈慧敏.微博舆论绑架现象分析及其规避路径[J].当代传播,2016(5):89-92.

[3] 董洁.论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及规避[J].经济师, 2016(7):88-90.

[4] 张东杰.名人微博舆论的传播机制及其可视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 田慧,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C].现代传播,2010(1).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