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前沿声音>>编采探索

党报的经济报道如何更接地气

李  芳
2017年07月11日14:53 |
小字号

党报的经济报道作为重要报道类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党报在经济报道中如何更接地气,增强吸引力、亲和力,提高报道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视角向下”——树立经济报道“接地气”的思维定式

市场经济时代,普通民众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经济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党报经济报道和其他媒体一样,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各种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问题;存在着照搬统计数据,图解经济政策,罗列发展成绩,牵强附会、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语言晦涩难懂,思想深度不够,浅表化现象等不接地气的问题,以致经济报道枯燥乏味,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党报的经济报道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接地气”的思维定式。“视角向下”,把报道的焦点对准普通群众,以受众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来报道经济新闻,用平实的手法,群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报道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经济信息等社会经济生活。这既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市场化环境下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创新理念,凸显“民生视角”。要善于从民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在普通群众的住房、交通、就学、就医、就业及柴米油盐酱醋茶问题上做文章。经济生活、经济信息和经济现象等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生活中的人。党报的经济报道要把人的生活、人的活动、人的思想和人的情感与经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成为经济报道的内容和载体,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不仅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生活,而且能给经济报道注入活力,增添人文色彩。这样也才能既贴近生活又有人情味,才能为严肃的经济报道增添轻快的色彩,为艰涩难懂的报道内容提供形象的解读。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转变观念,树立受众本位意识。经济报道不能太“高大上”,这样容易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很难引起读者共鸣。只有强化民本价值取向,融入人文关怀,积极回应民众关切,才会得到读者喜爱。要多报道发生在普通群众生活中的平凡事、稀奇事,将经济活动与读者联系起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多走进群众生活,寻找新闻线索,深挖新鲜素材。而要让“民生视角”真正落到实处,党报在经济报道中只有增强平民意识,重视普通人的感受,让报道的视角向下,更多关注经济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以鲜活的“人”和“事”为载体,通过对普通群众的经济活动进行扫描,才能让经济报道“有血有肉”,才能使枯燥的经济报道“活蹦乱跳”起来。这就要求党报在经济报道中要做到“三贴近”,把视角下移,把焦点投向丰富的经济社会生活,倾听和反映群众的呼声,这样的经济报道才能赢得群众的欢迎。如河南省柘城县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时,利用本地优势发展辣椒这个支柱产业,2016年9月13日,《河南日报》《柘城小辣椒火红大产业》在报道这一经济现象时,用生活化的新闻切入点,生动的人物形象,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故事化的新闻表达方式呈现给读者,把枯燥乏味的经济报道变得像讲故事一样生动形象,既容易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也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党报的经济报道只有走出固有模式,把报道的视角放得低些再低些,才能真正做到“接地气”,才能真正“活”起来。

二、“社会化”——经济报道“接地气”的基本方法

经济问题直接关系着百姓生存、生活和生计。经济报道反映的是社会经济活动、经济信息、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等。现实生活中,群众关注的经济问题,往往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要使党报的经济报道“接地气”,必须注意基本方法。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善于从社会新闻的角度去把握。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容易产生很多的看点,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经济报道要“接地气”,就必须活一些,要有现场感、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这样才会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才能拉近经济报道和社会大众的距离,才能让群众喜闻乐见。要讲好老百姓经济生活中的故事,像社会新闻那样,只有讲好经济生活、经济事件、经济问题中的故事,注意把复杂的经济问题变成简单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才能做好经济报道这篇大文章,改善党报经济报道形态、提升报道质量。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力求化“硬”为“软”。经济报道要“接地气”,就必须克服以往工作性经济报道多,枯燥无味的数字多,呆板冗长的政策图解多等新闻比较硬的问题,化硬为软,对经济这个“硬”主题、“硬”题材,进行必要的“软”处理,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让经济报道“软一些”,就是多从生活的角度、关切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来报道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经济报道还要避免专业术语过多、程序化明显、数据图表罗列的现象,让抽象的经济问题具象化。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选好角度。党报的经济报道既要选择体现报道主题,能引起党和政府关注的角度,也要选择最能激发读者兴奋点的角度,有意识地调整报道思路和写作方式。要尝试以微观的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反映一个宏伟主题,或者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一个新闻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解释,挖掘出更加丰富更有感染力的内容,使本来生硬难懂的经济报道软着陆。《河南日报》获2014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就是经济报道一个成功的范例,作者选择一个很小的角度,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巨大变化,非常有新意。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增强服务功能。为群众服务是党报的宗旨,在进行经济报道的过程中,党报要为读者进行生产、流通、投资、消费、购物、求职等经营活动或其他经济活动提供市场行情、经济信息、市场走向等方面的服务。党报经济报道的权威性,是人们了解市场、认识市场、做出判断和选择的重要依据。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给市场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一些关于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的报道,往往让人真假难辨、无所适从。因此,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发挥自身优势,注重调查研究,反映真实情况又注意提醒、敲警钟、打清醒剂,在经济现象中抓取最全面、最深入、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为读者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和多方面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党报经济报道的服务功能。

三、“念真经”——经济报道“接地气”的关键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党报追求的目标。经济报道的真实性要求,需党报在经济报道中要“念真经”。对每一个经济数据、每一条经济政策、每一则经济故事都要合乎客观实际,真实准确。“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观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党报经济报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标尺。”[1]党报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进行经济报道时,要想把经济报道做得鲜活,最关键的是要把握经济报道的真实性,提高经济报道的权威性。

经济报道的真实性要求党报的经济报道要深入实际。党报工作者要深入生产现场、消费现场、工作现场,把最真实的经济活动写出来,把最有价值的经济信息传达给读者。对经济活动现场的场景、气氛的报道,要写出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特定环境,增强经济报道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经济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通过对经济活动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细节的报道,在传达经济信息的同时,增强经济报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报道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以此来增强经济新闻的真实性。

经济报道的真实性要求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做到“三贴近”。党报工作者要把新闻工作的坐标定在基层,采写真实可信的新闻,捕捉“新闻背后的新闻”,报道那些群众关注的有生活细节的看点,有故事情节的线索。党报的经济报道要“接地气”,就是要广泛接触实际生活、接触普通群众,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和诉求。党报的经济报道接地气的最好方式,就是要求党报工作者走基层、开阔视野提升高度,增强跟广大群众的亲近感,以普通的群众身份,深入现场。只有进行细致入微的采访,掌握大量的鲜活内容,才能跳出空洞的窠臼,写出有深度、有分量、有价值的经济新闻,才能改变“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的被动局面。只有深入一线,俯下身、弯下腰,同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经济报道才能有底蕴、有风采、有看头;只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经济报道才能有价值、有内容、有分量;只有用群众的语言,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道理,经济报道才会有特色、有个性,为群众喜闻乐见,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四、“铺热点”——让经济报道“接地气”有温度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关注热点问题。经济报道要善于抓住群众最关心的经济问题进行热点追踪报道,沉到市场抓活鱼,对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经济社会矛盾,及时跟进,回应群众的关切。要正确把握和认识经济生活,紧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跟踪进行宣传报道,如2016年,温州房屋20年土地使用权到期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为了回应社会关切,《河南日报》在4月20日及时刊登了《住房土地使用权到期了怎么办》的文章,进行释疑解惑,使经济新闻成为社会经济新闻,让读者在读经济报道时,看到的不再是单纯的数字和图表,而是丰富的经济信息和鲜活实用的政策解读,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关注重点问题。党报关注的经济工作重点,常常是和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房地产调控、收入分配、养老保险、就业问题、户籍改革等既是与民生有关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公共议题,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经济活动。党报经济报道要把这些重点作为报道的着力点,时刻关注这些重大经济问题、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而在报道的过程中要做到“接地气”,就要避免陷入数字堆砌、政策图解、会议报告的怪圈,不能只见数字不见行为;不能只见结果,不见过程;不能只有大道理,没有信息含量;不能只侧重企业兴衰和产品的价格、市场,就事论事,见物不见人,为经济报道而报道。“能够产生良好效果的新闻舆论引导……应当是引导者和被引导者之间存在真诚的精神交往和顺畅的心灵沟通的舆论引导。”[2]2016年一段时间,城市房价大幅度上扬,2016年9月,《河南日报》及时刊发了《郑州出台房地产新政》,对有效抑制房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无论是报道的内容还是报道的方法、手段,都要发挥好党报的导向作用,使党报的观察思考给读者以启迪,使他们从党报鲜活的典型报道中获得生活的经验。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关注难点问题。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难点问题,诸如经济领域中存在的群体性诉讼、涉及面较广的经济纠纷等,一些重大经济问题、重要经济现象、重点经济人物及一些难点问题往往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党报要“接地气”,就要把这些难点问题作为经济报道的重要方面,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报道经济生活动态或趋向,为群众的经济活动提供指导和参考;揭露、批评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提出经济问题并进行思考和探索,为群众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关注经济事件,报道经济人物,为群众生活提供帮助,为群众树立榜样和典范。经济报道既要反映经济领域内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认识、消费观念,又要引导人们正确从事经济活动、合理消费;既要关注群众最关心的油盐酱醋茶、“米袋子”“菜篮子”等,又要反映和抨击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乱提价、假冒伪劣产(商)品等;既要大力宣传经济生活中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正气,又要敢于揭露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违法行为和不良现象,弘扬社会正气。党报通过对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经济活动进行解读和阐释,能够加深群众对这些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激发群众参与经济活动的热情。如农村扶贫易地搬迁是农民群众非常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2017年1月16日,《河南日报》以“易地扶贫搬迁迈向小康第一步”为题刊发专版,对解决这一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难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思路、推进措施和落实手段,为读者提供了准确、必要而生动的解读,受到群众的欢迎。

五、“多呈现”——要让经济报道动起来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做到接地气,就要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要善于用群众的语言进行经济报道,语言要鲜活、生动,不能使人读起来味同嚼蜡,要把抽象的经济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做到详略得当,长话短说。前两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经济现象,各级党报都及时进行了报道和引导,特别是像一些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幽默语言如“蒜你狠”“豆你玩”“贵羊羊”等新鲜词汇的运用,增强了报道的效果。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有可视性。党报虽然没有电视及网络媒体那样具有可视性,但也要注意图文并茂,增强直观性。要善于使用数字、图片、表格、漫画等表现形式,把枯燥的数字、生僻的专业术语写得让普通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如环境治理是一篇大文章,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许多专业知识对普通读者来说确实晦涩难懂,2017年1月9日,《河南日报》刊发特刊,通过数字、图表、照片等方式对环境治理方案进行全方位解读,非常直观,使读者一目了然。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有故事性。相对于社会新闻来说,经济报道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具有故事性、可读性,大多是干巴巴的数字和冷冰冰的图表。但也应该看到,经济活动也是人的活动,经济报道要想吸引读者,必须注重特性,选好切入点,以经济生活中鲜活的“人”或“事”为载体来表述,数字对于经济报道是重要的,但数字后面的故事更吸引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和生动鲜活的表现形式演绎经济事件,使抽象的经济事件具象化,才会使枯燥的数字灵动起来。增强经济报道的故事性要注意抓准形象,写富有特色的细节,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地气是大地的力量,大地的气息。“接地气”就是要接地中之气,就是要适应特定的环境,广泛接触实际、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缤纷多姿的市场经济像千万根彩色的丝线,党报工作者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放低姿态、放下架子、脚踏实地,跟广大群众紧密联系起来,采写真实可信的新闻,捕捉“新闻背后的新闻”,寻找那些更需要关注、更有看点的细节和线索,才能编织出精美的图案。走进基层“接地气”,能够延伸新闻触角,让采访对象、普通百姓与你没有距离感,把你当成自家人,跟你说心里话。党报工作者只有不辞辛劳沉下去、耐得住清苦寂寞,通过基层的艰苦历练,才能培养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的本领。只有来自基层、来自一线、来自实践、接地气的经济报道,才能血肉丰满、鲜活而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

参考文献:

[1]王俊本.用亮点提振信心[J].新闻爱好者,2015(9).

[2]丁柏铨.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艺术[J].新闻爱好者,2016(7).

来源:《新闻爱好者》

(责编:戴莉莉、程惠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