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微信公众号——“研究事儿”

观媒|报纸减版不简单,背后大有学问

研究事儿
2017年12月18日10:22 |
小字号
原标题:观媒|报纸减版不简单,背后大有学问

12月初,湖北日报旗下的《楚天金报》正式休刊。这家报纸创刊至今已有16年,曾立志打造成为“中部第一、中国一流”的财经类媒体,却止步于这个冬天,似乎又为“纸媒寒冬论”增添了新的佐证。

实际上,像《楚天金报》这样断然休刊的纸媒并不多,不少报纸采取的是更为和缓的“减版”策略。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以来,宣布减版的国内报纸已有8家。与此前的“瘦身”“减版”相比,这一轮减版有老原因,也有新情况。煮酒话媒工作室对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梳理分析,探讨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

报纸减版各有招数

据了解,去年以来减版的8家报纸,有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省级党报《浙江日报》,科技日报旗下的《科普时报》(原名《科技文摘报》)和江西日报旗下的《信息日报》,以及《东南快报》《晶报》《信息日报》《楚天金报》(已休刊)4家都市报。

从减版方式看,主要有5种类型:

一是将部分版面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不再发行同期报纸。例如,《中国青年报》将周末版内容上传到客户端后,停止了同期报纸的发行。

二是在减少每期版面的同时,提高发行价格。以《科普时报》为例,该报将版面数量由16版减少到12版,单价由99.84元/份调整到120元/份。

三是直接减少发行频率。例如:《东南快报》由日报改为周五报(即周一到周五出版,周六、周日休刊);《晶报》实行双休日合刊发行,周日内容随周六出版;《楚天金报》休刊前将周六周日报纸合并发行;《信息日报》由周五报改为周报。

四是在原有版面设置的基础上减少版面。如《浙江日报》,每期的版面数量原为16版或20版,后将版面数量改为12版或16版。

五是直接改变报纸定位和刊期,改日报为周刊。《东南商报》就由市民生活报改为财经报,读者对象由普通市民变更为经济管理者。

在纸媒发展史上,通过版面调整来压缩报纸“厚度”的做法,并不稀奇。一些国内外的知名报纸,或曾通过减少版面数量,或曾通过缩减报纸大小,来实现压缩式的改版。本世纪初,英国的三大纸媒《独立报》《泰晤士报》以及《卫报》,就先后将报纸“小报化”。从事实上看,报纸减版并非盲目的决策,而是报社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的战略调整,减版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原因。

谁是报纸减版的“幕后推手”

这一轮减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以往相比,既有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又有影响纸媒发展的老问题。

控制纸张成本是此轮报纸减版的直接原因。高企的新闻纸价格导致报纸成本大幅上升。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显示,自2016年上半年以来,国内新闻纸价格持续攀升,截止到今年9月份,价格已由年初的4000元/吨上涨至6000元/吨,涨幅达50%。这使得一些纸媒入不敷出,甚至出现“成本倒挂”,即报纸发行量越多、亏损就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报社不得不减少报纸的版面,以节省纸张开支。

对于一些纸媒而言,经营亏损的另一个直接原因在于过低的报纸售价。现今,有的报纸发行价格偏低,发行需要依靠财政补贴,这就导致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面:保持价格不变将会继续增加经营亏损,而提高价格可能导致发行量的下降,不利于宣传工作的开展。因此,面对不断攀升的新闻纸价格,直接减少版面数量成为这些报纸的优先选择。

减版是解决“版面注水”问题的有效方法。在采编力量有限的情况下,过多的版面数量会对供稿质量产生压力,这就容易导致“版面注水”问题。“版面注水”不仅有损报纸形象,也会增加采编压力。这种压力会导致关键版面、关键端口的供稿不足,进而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直接将多余的版面删减掉,无疑能够提高版面的整体质量。

新媒体带来的竞争压力,促使报纸调整策略。从行业趋势来看,报纸已经度过黄金期,进入“夕阳期”。2016年以来,媒体融合已从相加迈入相融阶段。传统媒体的“报网端微”持续发力,媒体矩阵初现效果,互联网思维、平台化传播、全媒体化发展已成为业界主流,生态级、内容类、渠道型媒体融合平台相继涌现,新媒体业态整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良态。在激烈的竞争中,报纸原有的信息服务优势被新媒体取代,后者的传播成本低,能突破时空限制,以多元化的形式,将碎片化、简单化的新闻信息传递到受众,这种方式无疑更能受到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的青睐。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一些纸媒不得不缩减版面甚至停办报纸。

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是报纸减版的深层原因。客户端、门户网站以及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多元的信息获取途径。根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拥有月活用户8.89亿,微博拥有月活用户3.13亿,手机客户端用户规模为5.9亿,大量的用户已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了报纸的内容定位。用户对报纸的内容需求,也从简单的信息诉求逐渐变化为对权威性、解读性、系统性内容的需求。如果报纸无法根据这种趋势进行相应调整,优胜劣汰乃必然,减版成为情理中的事情。

面对危机,需调整“姿态”

尽管报纸减版看似来势汹汹,但危机之中同样孕育着生机。其实,在一些重大新闻发布和突发事件报道中,人们更希望从报纸中获得更加系统、更为权威、解读性更强的新闻报道。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人顺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对内容和形态进行必要调整,在新的媒体格局中明确定位、把握主动。

明确报纸属性,按传播规律优化版面。减版不是为减而减,除了不得不应对成本上涨的压力,报纸应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调整办报定位,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合理设置版面。尤其是把握时代特点,在厘清现有版面形成历史的基础上,再对版面进行调整。把握时代特点,意味着要充分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媒体技术的发展情况,将内容生产和最新技术结合起来,制作出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在调整版面前,认真听取用户的心声,对人民群众的需求多问一问、多想一想。在版面调整后,及时对改版效果进行评价,形成“调研→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效果评价→调研……”的版面动态优化机制。

巧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合理的新闻分流机制。能否建立起合理的新闻分流机制,是媒体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新闻分流机制的原理是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特性进行分流,其核心在于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来进行内容分配。例如:对于时效性不强、值得深度解读的新闻报道,可以将它分流到报纸版面上;而对于时效性要求高、碎片化程度强的新闻,可以将它分流到微信、微博以及客户端。这种分流模式可保证时效性新闻的发出时间,也可为深度报道提供传播空间。

(责编:薛贵峰、荣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