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建设性报道负面新闻——以人民网新浪微博为例
摘要:长久以来,研究者运用“正面报道”、“负面报道”、“中性报道”进行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划分。其中主流媒体如何进行负面报道是学界始一直探讨的话题。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中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性报道负面新闻,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本文首先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包括积极新闻概念的分析、互联网环境中负面报道研究等;而后以人民网新浪微博为例,选取2016年1月和2017年5月共600条负面性的社会新闻微博进行对比,发现两个时期负面报道方式有显著变化,负面报道的占比降低,同时从单纯追求新闻噱头向感性与理性结合报道转变,开始探索建设性报道负面新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主流媒体对于建设性新闻的探索,包括营造正负平衡的媒介生态、构建客观理性的话语结构、通过理性短评引导舆论等,为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时代进行建设性负面新闻报道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积极新闻;负面新闻;建设性报道;人民网微博 ?
一、前言
长久以来,研究者运用“正面报道”、“负面报道”、“中性报道”进行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划分。一般认为正面报道焦点往往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它的基调是提倡和鼓励的。它倡导某种现象或观念以保持一定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秩序。而负面报道则以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以及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类似的反常事件。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美好,而在于暴露社会敏感晦暗的一面。
在自媒体迅速发展、传统和现代多种媒体融合的时代,主流媒体更需要发挥其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正面新闻直接传达社会中鼓舞人心的积极力量,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在负面新闻的报道中提出解决之道,充分发挥负面新闻的社会正效应,从而推动媒体的多元融合,使编辑、记者和民众都能够运用新媒体的力量,从推动中国社会以及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方向,在对负面新闻的报道中,对其中呈现出的问题,予以解决之道的报道。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本文通过对比人民网新浪微博两个时期对于负面报道的处理方式,对主流媒体如何建设性报道负面新闻进行详细分析。
二、人民网新浪微博负面新闻统计(2016年1月与2017年5月)
人民网新浪微博作为人民网法人微博,是《人民日报》在新媒体平台的话语延伸平台之一。其报道内容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粉丝数达3841万。 每日推送多条社会热点新闻、生活服务类消息、文化阅读以及科普知识等。其中社会新闻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正是我国推进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民网新浪微博每日更新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该官媒对于负面新闻的报道数量与方式,不仅可以从中了解我国主流媒体处理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姿态,也可以作为其它媒体报道的参考。
负面新闻主要表现为当事人对于他人实施侵害,如犯罪、故意伤害、违反交通规则和社会秩序等;与之相应的是当事人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如误判、被敲诈、被殴打等。负面新闻具有极强的新闻价值,它关注广大民众生活,具有警示,告诫的功能。同时因其具有强烈冲突感,容易吸引读者目光,引发读者的阅读意愿。
(一)数据选取与对比
本文选择2016年1月2日-1月31日作为第一个抽取样本时期;2017年5月2日-5月31日作为第二个抽取样本时期,统计两个时间段的人民网微博的负面新闻。选取这两个时间段主要出于以下考虑: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两个时间段的负面新闻报道在数量和报道特征上有明显差异。并结合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发现讲话前后,人民网微博的新闻舆论工作有所转变。因此以这两个时间段的负面新闻报道为切入点,考察在这一舆论要求背景下,负面新闻如何向“建设性负面新闻”转变。
2016年1月,在人民网新浪微博转载的300篇日常新闻报道中 ,负面新闻占195篇,每日负面新闻比例约占一半以上,即超过5篇,最多时可达9条。2017年5月,在人民网新浪微博转载的300篇日常新闻报道中 ,负面新闻数量降至155篇,每日负面新闻比例约占一半。
2016年1月份,在人民网新浪微博转载的195篇负面新闻中,民警给出处理方式或已经由法院审判得出结果的新闻数量占39%,律师提供仲裁建议、专家咨询或记者呼吁占21%。仍有25%的新闻未提及处理方式或相应建议,15%的新闻结尾为“警方进一步调查/法院进一步审理”,新闻事件的报道缺乏解决问题后的报道内容。而到2017年5月,民警给出处理方式或已经由法院审判得出结果的新闻数量占到75%,未提及处理方式或者警方进一步调查的新闻数量下降至15%,变化显著。
(二)数据分析
由此可见,负面新闻发布数量远高于正面新闻与中性新闻,其点击量和关注度亦为可观。这说明我国新闻从业者、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受众对于负面新闻的认识已经不再绝对化、单一化,开始正视负面报道披露内幕、揭发社会阴暗面的功能。
负面新闻的新闻价值毋庸置疑,但如果在报道中过分强调社会矛盾,忽略对其相关解决问题的报道及对受众的正确引导,容易造成只有负面的传播效果。融合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应承担的既有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发挥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比2016年1月与2017年5月两个时间段的人民网微博负面新闻,我们可以看出有以下变化:
1.负面报道数量降低,正负面情绪平衡
当前媒体受到社会现实、媒体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偏爱负面新闻的媒体生态。2016年1月人民网新浪微博选取的300条微博中,负面报道占总量的65%。一天之中大约有5条社会新闻是负面性的,有时甚至多达9条。这种报道方式可能出于迎合受众阅读需求、增加点击量等考虑,但长期来看会让受众对于社会产生不安全感。特别是人民网作为新媒体环境中的主流媒体之一,其所呈现的社会状态对于网友进行环境监测有很大的影响。
适当提升正面报道的比例,让受众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光明一面”,并不意味着要“粉饰太平”,对社会阴暗面视而不见。而是通过平衡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让受众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种理性而平静的心态。既不会因为一边倒的正面报道而降低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也不会因为负面报道偏多而对于政府和社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经过一年多时间,2017年5月人民网微博对于负面报道的处理有了更加积极的判断,可以说在向建设性积极报道负面新闻转变。负面新闻报道数量有明显下降,正面新闻增加,同时一些服务类信息,包括心灵鸡汤、养生知识、娱乐搞笑、网友互动等内容也在不断上升,填充日常推送的内容。通过平衡正负面报道,让舆论环境处于良好、积极而健康的状态,为受众营造一种平衡稳定的媒介生态环境,网民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拥有更加理性的思考状态,这种方式让负面新闻的警示效果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2.从追逐新闻噱头到感性与理性结合报道
从2016年到2017年,人民网微博更加注重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报道方式对网民进行引导。2016年1月份的负面新闻报道不仅占比较高,且一些报道甚至刻意渲染冲突、矛盾和对立,缺少深度挖掘的精神和真正有价值的报道。为提升新闻关注度,想方设法追求冲击力强、带有猎奇色彩的新闻。利用煽情化、过度细节化的叙事方式营造强烈的冲突感,偏离新闻的真实客观要求。同时为了节省报道资源,在追求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的同时往往忽略事件的细节和真相,最终导致负面新闻流于表象,脱离新闻本质,忽视负面新闻本应起到的警示、告诫作用。如2016年1月16日转载《泉州晚报》新闻《男童不午睡被扒光衣服放走廊,涉事老师道歉并辞职》,该报道引发大量网友对老师的人身攻击,偏离新闻本身呼吁提升幼教素质和就事惩罚的初衷。
从2017年5月的发送内容可以看到,人民网微博正在逐渐转变原有的单纯追求新闻噱头的方式,而是将感性与理性报道相结合,既有增加新闻可读性的故事化叙事方式,又坚持理性客观报道,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并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详实地报道出来,体现负面新闻的警示、教育和引导的意义,这也是保持媒体吸引力和公信力的必要手段。如5月31日转载新闻《女子捡手机不还,民警唐僧式劝诫33秒》中提到“我国法律相关明文规定:捡东西不还,尤其是贵重物品,属于非法侵占他人财物!”标题中带有网民熟悉的娱乐因素“唐僧式”,具体内容中又有劝诫式信息。从选题上与网民生活相关,同时又制作了新颖活泼的标题。可以说把握了感性和理性报道的“度”,将一则负面新闻变成可供市民参考与增加法律常识的“建设性新闻”。如果一味渲染“女子捡手机不还”,则将进一步引发网友对于不文明现象的争议,缺少准确的定论。而这样的报道能够平衡阅读趣味和法律知识普及的双向作用,调整了原本可能造成争论的话题。
3.注重公布结果,引导矛盾解决
从2016年到2017年,人民网微博新闻更加注重对于新闻结果的呈现。这种内容的调整对于引导理性舆论有重要影响。对于负面新闻而言,不仅通过报道内容起到警示作用,更要通过汇报结果让网民认识到事件的处理方式,了解政府、法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通过阅读负面新闻能够增加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增加生活经验。
2016年1月,在人民网新浪微博转载的300篇负面新闻中,民警给出处理方式或已经由法院审判得出结果的新闻数量占39%,律师提供仲裁建议占5%,咨询专家或记者呼吁占16%。在以上新闻的报道中,记者能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及时跟踪负面新闻的最新审判结果,推动事件尽快解决,为受众提供相应问题的法律依据与审判结果,体现出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职业素养。
然而仍有25%的新闻未提及处理方式或相应建议,15%的新闻结尾为“警方进一步调查/法院进一步审理”,此类新闻事件的报道缺乏解决问题后的报道内容。随着新闻热度下降,许多负面新闻未出定论已淡出公众视野,造成经验教训不能被及时借鉴,相似悲剧多次再发生。
2017年5月的负面报道有明显改观,大约75%的新闻都有最终出发的决定和方式。不论是民警处罚,还是法院判刑,都为受众提供“解决之道”。负面新闻的报道不是单纯为了给网民提供宣泄情绪的平台,而是通过结果的公布让网民了解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从而达到传播正能量的目的。5月26日报道《老人好心制止小孩乱跑反遭家长暴殴 13根肋骨骨折》提到“一人已被刑拘,另一人追逃。”;《高速路口插队未遂后报复?司机疯狂别车175秒》后续转发“车主被拘,已作为刑案调查”的后续结果等,让负面新闻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最终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