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北大2017

新媒体环境下的领导人传播的新范式:基于政党调适理论对“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的研究【3】

王登丰
2018年01月24日16:17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五、 传播范式三个方向的调适

“学习小组”在意识形态、组织方式上的延续性是其获得编委会审核通过,允许创立的基本条件;但是其在传播方式上的适应新环境变化做出的诸多创新举措,才是其真正赢得新媒体阵地的主要原因,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认为,“学习小组”对于过往政治信息类报道的传播范式的调适主要体现在:对专业主义的吸纳、对煽情和猎奇的借鉴、对组织传播的尝试。

(一) 对专业主义的吸纳

“党的新闻事业”范式和专业新闻主义范式一直存在张力,当代新闻工作者是身处其中协调立场、消弭矛盾的践行者。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党媒在市场占有和受众诉求上再度受挫,为范式向专业新闻主义靠近提供了新的契机。对“学习小组”来说,编委会资深编辑认同年轻记者编辑的洞察力并提供自由度,为其进行专业主义创新提供支持。

第一,更为事件导向(event-centered),而非主题式报道。龙强、李艳红在研究“侠客岛”时曾指出,在“侠客岛”中,事件报道高达56.0%,其中又以政治事件为主(32.5%)。作为同一团队运营的新媒体,“学习小组”的事件报道占比高达80.87%。在专业主义范式中,报道往往围绕事件,而宣传范式则往往更加重视对主体的解释和倡导。这一背离尤其体现在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中,专业主义范式将迅速报道为受众提供有用信息以应对危机,宣传范式则要考虑对管理者形象的影响采取推迟报道。从“学习小组”看,由于其自身定位为领导人传播窗口,对于负面突发报道的内容仍然较少,但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报道中,以事件报道为主,传统宣传式报道和主题报道分别仅占7.83%和11.30%,体现其向专业主义的靠拢。同时,“学习小组”对于众多党政方针的报道及时、准确、高度概括,实现向公众提供有效信息。

第二,更多概括性加工而非原文照搬。如前所述,“学习小组”的主要内容来源是官方媒体(66.09%),最主要的呈现形式是“归纳+转发”(79.13%)。也就是说,“学习小组”的主要内容来并非原创,那么为什么其内容得到广泛传播?主要可以归功于“学习小组”的高度概括能力,能够将常人难以通读的党政方针、新闻通稿概括为两页屏幕内阅读完毕的精华内容——即“学习小组按”。以2017年5月2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央深改组会议,习总重点关注这两个字》 为例,“学习小组”将新华社通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概括为一个三级信息阶梯:第一,将会议重点高度概括为“试点”两个字,所有读者均能有效接受;第二,将会议内容概括为(1)试点是重要改革任务,更是重要改革方法;(2)试点5个“要”;(3)要加强改革试点工作统筹;(4)会议审议通过了9个文件、审议了5个汇报和报告。大部分读者读到此能够对于此次会议有初步认识;第三,提供通稿,为希望进一步了解会议全部内容的读者提供便利。

第三,对领导人更为丰富的呈现角度。“学习小组”作为传播习近平信息的窗口, 73.04%的内容与习近平直接相关。在这些内容当中,“学习小组”尝试展现了习近平公务(61.74%)、生活(9.57%)、过往经历(1,74%)三类主要的呈现角度。在上一届领导人的领袖传播中,关于领导人生活、过往经历的内容是比较鲜见的。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会议期间的报道为例,“学习小组”以“被习主席点赞的“熊猫侠”,背后故事更感人”为题报道了鲁斯兰得知自己“熊猫血型”后的无偿献血进行报道,从民间视角侧面展现了领导人的风采。值得指出的是,学习小组在建立之初,重要的打开局面的方式就是介绍习总书记的珍贵照片、爱好(读历史经典、看《教父》与碟中谍)、博士论文、主政地方时期的讲话(秘书工作)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领导人形象。此外,“学习小组”还专门开辟“平天下”专栏,对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习近平语录进行摘编整理,固定为例行篇章,有较好传播效果。

(二) 对煽情主义、猎奇心理的部分借鉴

龙强、李艳红 指出,煽情主义(sensationalism)的出现与19世纪的小报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其目的往往是通过诉诸读者的基本需求和本能,来增加持续关注。这一报道方式在新媒体尤其是微信传播中屡见不鲜。煽情主义在报道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在报道主题上,对犯罪、暴力、性等主题的偏好;在报道手法上,使用各种手法来激发读者的情感反应,例如采用情感负载的语汇而非深度的分析,尽可能戏剧化,需要的话进行夸大化;在叙事主角上,重视普通个体或明星,以使报道个人化(personalization)。“学习小组”也借鉴了微信网文中的部分适用于传播、不违背核心原则的方式,如标题上设置情感、悬念;叙事主体上尝试采用草根话语;语言上更加带有情感倾向(“学习小组”发展初期采用,后期放弃)。

第一,标题上设置情感色彩、悬念。网络媒体的核心特征在于在语言上,偏离中立原则,大量使用高度情感倾向的语言,不仅标题如此,正文更加采取这种方式。“学习小组”则在此产生背离,常常是设置情感色彩、悬念的标题辅以充满理性的叙述方式。在115篇样本报道中,标题中为感叹句的占比19.13%,问句的占比18.26%,普通局市占比63.48%(其中有大量悬念句式,例如《习近平:此风不可长,必须坚决刹住》、《习近平会见这位来自太平洋岛国的总统》、《习近平夸赞她:你成功当选实至名归》)。而在正文中,在115篇样本报道中,偏向煽情的报道仅有9.57%,理性报道以85.22%占据主要内容。

第二,叙事主体上尝试采用草根话语。如前所述,每篇文章开始的“学习小组按”通常都是以非常平实、没有官话的文风展开。同时,在内容来源上,“学习小组”也尝试采取民间信源,不过在115篇样本报道中,仅有3篇(2.61%)报道真正来自于民间。在“学习小组”创刊的第一篇文章中,“学习小组”的文风是非常活泼的:将自身属性定位为“中国第二重要的小组(仅次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号召“各组员提供并分享学习习近平的体会,小组择优选用;各组员提供与习近平有关的文章、书信、照片等资料。”从中可见,在媒体从业者和宣传部门的互动过程中,“学习小组”向新媒体适应的不断调适过程。

(三) 对组织传播的尝试

“学习小组”名为一个小组,在创设初期尝试建设为“中国唯一的微信版、深度版‘学习粉丝团’”,组员对象面向两个层级:(1)有志于学习并读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2)有志于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华人华侨。“学习小组”同时提出,适当时候组织组员见面,适当时候组织学习考试。

在“学习小组”实践初期,确实可以观察到其组织传播的尝试。例如,“学习小组”曾经发布“处级必读”、“局级必读”的针对性文章,并提出“各位小组组员如有发现习近平在其他处谈从政体会的文章,可发送至学习小组公号或邮箱xuexixiaozu2014@qq.com”。

但发展至今,“学习小组”的组织传播一直没有实质性开展,不开放评论功能,2017年3月以来的115篇样本报道中,仅有2次出现与读者的互动,占比1.74%。对于这一情况,“学习小组”负责人张远晴曾经提及原因,在“学习小组”成立逐渐产生影响力的不久,这个公众号后台就变成一个信访专线,有很多读者通过这一渠道尝试向上曝光、举报、上访,这也是“学习小组”迟迟没有进一步对组织传播开展尝试的原因。由此,也可以观察到官方媒体不断进行传播调适的另一个侧面。

六、 结论和讨论

综上所述,“学习小组”作为国内当前在领导人传播领域最为突出的新媒体产品,能够核心体现当前官方媒体传播调适的进展。有学者将传播调适的路径概括为情感模式和信息模式两类。从“学习小组”的实际情况看,这一账号满足了很多民众尽管已经厌倦传统党媒的话语模式,仍然具有很强的官方信息诉求的现实情况,通过提供更为平实、准确、快捷的信息获得广泛受众,因此更加偏向于信息模式。同时,“学习小组”也充分借鉴了情感模式中对于标题设置、语言风格上的调适。本文是对官方媒体在新媒体背景下传播调适的一个个案研究,存在研究样本仅限于1个季度、理论不够充分等不足,有待后续进一步深入讨论。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