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报道中的议程建构与叙事策略:以《纽约时报》南海争端报道为例【2】
三 《纽约时报》 “南海故事”的叙事策略
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不论是内政还是外交观念,都是可以通过符号和话语“塑造”的(郭树勇,2004)。例如,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大肆宣扬并输出以选举民主+市场经济为内核的价值观,就是一套建构形成的话语体系,但实质上这套体系从来没有在美国的政治领域进行过实践(蔡爱眉,2005)。因此,这种观念完全是由美国政客利用叙事策略构建的体系,但这套体系却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全世界通行的主流价值观。
在《纽约时报》对南海问题进行的报道中,媒体充分利用“讲故事”的技巧,将南海问题描绘成为了一场具有明显情节倾向的“故事”。本节利用肯尼斯?伯克所提出的戏剧主义修辞观,将《纽约时报》的报道文本以“戏剧”的形态加以解构(Burke,1945),通过分析文本在不同阶段所构建的“人物”-“情节”关系和它所设定的结局,探究《纽约时报》如何搭建起自己的“南海故事”。
(一)第一阶段(2010-2012)
在2010-2012年间,南海问题处于刚刚被激发的阶段。由于各方在这个时间段内表现较为克制,因此《纽约时报》在第一阶段设置的故事情节相对较为简单。
人物:
中国:利益捍卫者
在高频词分析中,core interest(核心利益)这个词占据一席之地。这一阶段中国的南海主张被《纽约时报》设置为中国自身的核心利益,中国则以利益捍卫者的形象出现
Chinese officials had labeled the South China Sea a ''core interest.''(中国官员已经将南海贴上了“核心利益”的标签)
China Hedges Over Whether South China Sea is a 'Core Interest' Worth War(中国在考量南海是否是一个值得一战的“核心利益”)
美国:航行自由捍卫者
与中国相对应的是,美国在2010年之后开始介入南海问题。但在这一阶段,美国在官方表态上依然维持着“不选边站”的立场,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在参与南海问题。但与此同时,美国以“航行自由”的修辞将南海问题国际化,通过将自己塑造成国际秩序维持者的形象,以维护南海地区航行安全的名义开始插手南海地区的事务。
United States did not take sides in such disputes.(美国在争议中不选边站)
United States had an interest in preserving free shipping in the area(美国保障这一地区的航行安全是有利可图的)
American Navy's role as guarantor of freedom of the seas.(美国海军的角色是海洋航行自由的捍卫者)
值得一提的是,航行自由这个概念已经成为美国公共修辞的一个重要内容。“航行自由”最早来源于卡特总统的设计,力图利用这一战略保障其海洋霸权(吴瑛等,2014)。在南海争端中,美国同样使用了这一修辞,从而将区域性的领土争端扩大成为了事关全球航行安全与自由的事件,以方便美国作为利益攸关方介入其中。
菲律宾越南等国:争端的参与方
在这一阶段,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被描绘成为了争端的参与方,但是《纽约时报》的报道并没有为其设置更富情感倾向的角色。由于这一阶段构建的是“协商框架”,因此菲越等国也被纳入到“协商”的框架下,成为寻求协商解决争端的角色。
Vietnam's strategy has been to try to ''internationalize'' the disputes by bringing in other players for multilateral negotiations.(越南的战略是试图将这个议题“国际化”,将其他主体带入到这个多边协商之中来)
情节:
《纽约时报》在南海问题这一阶段塑造的情节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因为南海问题形成冲突,中国为了捍卫自身利益而威胁到地区安全,美国则为了保障这一地区的航行自由作为国际秩序的捍卫者介入事件中并试图调停。
(二)第二阶段
由于2012年4月的黄岩岛事件,致使南海问题急转直下,对峙双方从相对的克制转向了剑拔弩张的气氛。对于这种区域环境的激烈变动,《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开始加入更多阐释性的要素,以抵抗式的解码来解读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行动,使得第二阶段的故事情节具有强烈的对抗色彩。
人物:
中国:霸权主义者,局势挑起者,资源掠夺者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形象在《纽约时报》的塑造下发生了剧烈转变,从第一阶段带有防御意味的“利益捍卫者”变成了强势的侵略者。在描述中国的时候,aggressive(侵略性的)成为最常见的修饰词。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aggressive在报道中至少出现了20次,全部是用来修饰中国。
The world is growing used to reports of aggressive diplomatic and military behavior by China over ownership of the South China Sea.(通过中国在南海所有权问题上的姿态,世界已经逐渐习惯中国在外交和军事上侵略性行为的报道)
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has accused China of ''bullying'' its vessels in the disputed area by making aggressive maneuvers(菲律宾政府控诉中国以侵略性的姿态在争议海域恐吓本国船只的行为)
在解释南海局势升级的原因时,《纽约时报》也将归咎于中国,在使用escalate(激化)的时候,主语一般都是中国。借此将中国描述成为主动挑衅以激化局势,使得南海问题走向恶化的主要责任方。
China escalated its quarrel with the Philippines over an islan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on Thursday(中国在周四挑起了与菲律宾在南海争议岛屿的争端)
同时,《纽约时报》也开始寻找中国“侵占”南海的原因,以配合对中国挑起局势的解释。在《纽约时报》的解释中,中国主动挑起事端并不断扩张的主要原因就是窥伺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一修辞模式在2014年后被频繁使用。
China needs resources. It will seek them near and far(中国需要能源,它会在各处寻找能源)
China claims sovereignty over almost all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hich is resource-rich with fish and potentially oil and gas(中国对几乎整个南海宣称主权,这是一片富含油气和鱼类的资源丰富的海域)
菲律宾越南等国:弱小力量,强权的抵抗者
相对于被塑造成为强权的中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则被描述成弱势的一方,处于“被挑战”、“被侵犯”进而“主动抵抗”的地位中。但是在南海问题中越南和菲律宾不断挑衅的行为却被故意忽略。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它们被有意识地置于了受动者的地位,以抵抗被描绘为侵略势力的中国。
If the Philippines is challenged, we are prepared to secure our sovereignty(如果菲律宾被挑战,我们已经准备保卫自己的主权)
The Philippines is resisting China's clai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菲律宾正在抵抗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声索)
美国:弱小力量的维护者
美国政府在这一阶段也一改“不选边站”的政策,在外交政策上明确表示支持东南亚国家的领土主张。因此,面对菲律宾、越南等国被“强权”欺压的局面,《纽约时报》将美国塑造成承担起了维护弱小国家不受侵犯的“正义力量”的角色。
The United States has vowed to maintain its influence in the region in the face of China's rise, and this year won an agreement with the Philippines to give American troops, warships and planes greater access to bases there.(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致力于保持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并在这一年与菲政府达成协议,将使美国士兵、军舰和飞机更大规模地介入这一地区)
《纽约时报》在这一阶段报道中反复强调菲律宾等国军事实力不足,以此作为美国以维护弱小力量免受强权压迫的理由为美军在南海地区的军事行动背书。美国在这一阶段中显然承担了比第一阶段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地区稳定的守护者和弱小国家可以依赖的正义力量。
情节:
中国在南海进行的填海造陆和资源侵占引发了周边国家的不安与恐惧,菲律宾和越南等国面对中国的挑战而坚决抵抗,但由于其实力弱小而选择投靠美国。美国则作为地区稳定的守卫者,保护菲越等国的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