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清华新闻2017

中美主流媒体人工智能报道的框架建构——一种语义网络分析的视角

杨虹艳
2018年01月26日10:03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

2016年迎来人工智能爆发的元年。这一新兴科技逐渐渗透并改造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业已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公众议题。然而,目前学术界尚未开展对“人工智能媒介呈现与议题建构”的研究,这一新兴科技话题的媒体图景尚不清晰。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指导,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语义网分析方法,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两家媒体2016年一年间人工智能相关报道进行自下而上的框架分析。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集中分布在国际、科技和经济三大版面,报道体裁以通讯和评论为主,主要持正面态度,《纽约时报》的报道集中分布在技术、经济、区域、科学四大版块,报道体裁更多元,持客观中立态度,两家媒体的主要信源均为科研人员和产业界。子议题语义网层面,《人民日报》报道内置了技术研发、效果形态、政策规划三大宏观框架,《纽约时报》报道内置了风险控制、成果效应、战略竞争三大宏观框架。宏观议题和中心子议题的勾连反映了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人工智能报道文本的内生框架。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框架理论 语义网络 科技传播

一、 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赋予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科学研究的推进与随之而来的技术革命,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的形态与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媒体扮演着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角色,人们通过阅读媒体生产的信息而产生对科技的感知与认识。由此,媒体对于科技议题的建构、界定与呈现,影响着社会公众整体的认知角度与模式。

近几年来,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技术的进步,使人工智能在历经将近60年的沉浮后再次异军突起。2016年迎来了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元年,谷歌开发的围棋程序AlphaGo击败世界冠军李世石,包括谷歌在内的世界科技巨头例如IBM、微软等纷纷进军人工智能领域,抢占科技浪潮的风口,一些社交网络巨头例如Facebook也相继推出人工智能平台与相关程序应用。在我国,无人驾驶、无人机等发展迅速,百度、腾讯等公司也将人工智能纳入发展战略。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2017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指出要加快培育壮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兴产业。

在万物逐渐智能的时代,全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也纷纷展开对人工智能这一新兴科技话题的议程设置与框架建构。本研究以科技传播为切口,对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人工智能报道的文本进行框架分析,并借用语义网络分析的视角,试图通过探究文本中框架生成机制与相互勾连情况,对这一热门科技的媒体图景进行描摹。

二、 文献综述

(一)新闻框架:概念、作用与机制

众所周知,受众接触到的新闻并不是社会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媒介组织借助一定新闻框架建构呈现的事实。“框架”一词最早见于法国人类学家Bateson的论文中,他提出“元传播”概念,称框架是传受双方相互约定的诠释规则(Bateson,1972)。后来Goffman在著作《框架分析》(1974)中发展了这一概念,定义框架为“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形成诠释的基模(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令我们分辨、觉察、确认和命名似乎无限多的具体事实。20世纪80年代后,发端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源头的框架理论进入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

Gitlin是第一个研究框架概念的学者,他总结了媒体在报道美国学生新左派运动时的方法,指出框架是“关于存在、发生和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持续不断的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Gitlin,1980)。Entman(1993)则认为框架是一个“分散的概念”,称框架分析是“破碎的范式”,他指出,“人们选择感知到的现实的某部分,将它们凸显在传播的文本当中,以此宣导关于被描述现象的某种问题定义、因果解释、道德评价以及解决方案”。

新闻框架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基础上添加了新的要素。臧国仁(1999)将新闻框架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经常以一些特定形式出现,如标题、导言、或直接引句;中层次主要是由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组成;低层次是指框架通过语言或符号的表现。潘忠党(2006)基于对多位学者论述的总结,提出意义在传播或交往过程中得到建构,传播活动是使用表达载体的社会行动,构成一个社会的符号生产领域,但是它发生在由物质生产构成的实体场域,因此受到规划该场域的公共利益原则以及政治与经济的逻辑之间的张力制约,位于特定历史、经济和政治坐标点的社会个体或团体达成其特定理解或意义所遵循的认知和话语的组织原则,就是他们的框架。

(二)框架分析:类目建构与界定

建立并使用框架(frame)的过程被称为架构(framing),新闻架构分析关注的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如何建构意义,可以分为三大范畴,即话语、话语的建构以及话语的接收,迄今为止还没有完整的分类体系(潘忠党,2006)。常见的研究是通过内容分析来搜寻抽取新闻文本中的框架,具体操作方法为类目构建,包括报道议题、时间分布、体裁、版面分布、态度、关涉主体及表现、叙述方式等。

框架理论在科学传播实证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对于相关话题的框架研究,同样主要着眼于设定框架的具体类目与构成要素,基于此对报道呈现的信息进行统计,最后归纳出媒体进行议题建构的特征或策略。

Nisbet和Lewenstei(2002)选取了美国两家媒体《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1970-1999年间的生物技术报道作研究对象,对报道中的信源、政治的行动者、报道基调、报道主题和报道框架进行了测量,发现报道采用的是“进步框架”和“经济前景框架”。李敏(2007)对《人民日报》1995年-2006年对转基因食品与作物的报道进行了框架、主题和主要行动者的梳理,得出《人民日报》以科技进步、经济前景为主要框架。

吴佳坤(2012)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报道为例展开框架分析,设定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建构了版面、数量、主题以及体裁框架,在中观层面建构了新闻叙事和消息来源的研究,在微观层面分析了文本的标题、科学术语、以及倾向性的使用框架。

刘彦君、王井等(2014)基于Entman提出的框架效果,将框架类型划分为发现问题框架、确认问题成因框架、道德判断框架和解决方案框架。该研究以2014 年西非埃博拉病毒事件中的专题报道为例,考察科学网博客和Scienceblog 对重大事件科技传播方面的差异及原因。在操作层面,将发现问题框架定义为博文表现形式、类型以及主要议题内容;确认问题成因框架划分为政府和体制、医疗卫生条件、环境、人类活动、病毒特征、动物、国际援助、媒体报道和其他;道德判断框架分为正面(积极、乐观、赞美、肯定等)、中立或混合和负面(批评、谴责、歧视等)三种情感倾向;解决方案框架考察的是报道中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及相关官员、医护人员及研究人员、感染者本人及亲属、国际卫生组织工作人员、记者与媒体和其他。

框架界定方面,大多数学者采用自行界定的方法。汤书昆、谢起慧(2015)选择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三份报纸及其社交媒体媒介平台作为比较对象,从报道数量、报道议题、报道学科、报道信息源等方面进行了定量研究。该研究将科技伦理的新闻框架定义为科学家视角和公众视角两大类一级框架,科学家视角是从“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科技成果可能产生社会负面影响的意识和具有的解决这种影响的能力”角度来构建,根据定义分为“社会风险”和“负面防治”两个二级框架;而公众视角从“社会和公众用来评价科技行为对错的标准和原则”来构建,议题呈现框架包括“公众评价”、“法律法规”、“学术研究”以及“领导讲话”四个议题,组成六个新闻框架中的纬度对样本进行分析。

还有学者将框架与话语分析联系起来,意在探究文本深处隐藏的权力关系。例如,赵如涵、罗晨(2016)对2013-2014年两年间《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科学报》对转基因技术的相关报道进行框架解读与话语分析,对报道中的信源与意指概念的修辞进行统计,发现虽然各媒体基于自身属性的话语建构有异,但体现出公众话语结构性缺失、媒体间话语同质化的共性,以及不同属性媒体间的话语争辩姿态。

(三)语义网络:内生框架与议题勾连

上文文献回顾表明,大多数针对报道文本的框架研究,都是在进行类目建构。研究者根据以往研究使用的或自行定义的类目,被理解为文本的框架。这些框架受既定问题限制,适用性有限,此外大多数研究没有区分报道的议题属性,以统一的标准和范式进行类目建构,最终得出性质趋同的框架结论。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框架分析的这一局限性,转而关注文本自身的框架生成机制,即语义网络。

语义网络是一个由几个节点通过双边关系连接起来而组成的网络,这些节点代表了概念或从句,它们通过不止一种双边关系而相互连接在一起,内容分析语义网络路径的目的,是发现那些不包含在文本主体的字面上却隐含在其中的问题的答案(周翔,2014)。目前学术界对于语义网或社会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文本领域。例如,Guo Lei和Chris Vargo(2015)创新使用网络议程设置模型,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对2012美国总统大选期间twitter上诸多意见文本进行语义网络分析,以探究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议题设置权分化与争夺。Qin Jie(2015)对twitter和传统新闻如何建构斯诺登进行研究,研究将框架定义为“词语选择”和“词语凸显”,以twitter自带的标签hashtag和搜索引擎作为框架基准,采用滚雪球的方式进行样本获取。Kim Jang Hyun等(2017)采用语义网的方法,对科学网数据库中所有研究物联网的论文的摘要内容进行分析,考察词语的频率、共现和距离。

本研究将以中美主流媒体“人工智能”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在传统框架分析方法即进行类目建构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归纳出报道的子议题,并借用语义网分析方法,探究得出报道的核心子议题与各议题相互关联情况,进而对报道的内生框架进行界定。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