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中老年群体媒介素养测量研究——基于东北地区实地调查数据分析【4】
4、中老年群体对新媒体使用的内在需求
对于中老年群体对使用新媒体的心理需求,问卷共设计了十个问题,希望借此了解中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障碍与生活困扰,问卷中包含对中老年人在社会,家庭和自身三个方面的想法调查,试图分析中老年人中新媒体相关需求的程度及原因。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存在一定的隔离感,但并十分严重,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并不认为自己存在脱离社会的感觉,只有15%左右的中老年人认为自己十分孤独。与此同时,43.5%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并不缺少朋友。然而当有陌生人打招呼时,只有3%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有可能同意加他好友,同时没有人认同自己的心事会向网友而非熟人倾诉。由此可见,社会层面新媒体对于中老年人,一方面可以帮助减少孤独感和隔离感,增加人际交流,另一方面中老年群体出于安全等原因,对于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需求并不明显,社交需求多数发生在熟人范围内。
在家庭层面,24%的中老年人认为自己跟不上子女的话题更新速度,而45%的中老年人并不认同这一点。同时,71%的中老年人也并不认同自己落后于身边人因此不受尊重,这再次证明人际关系带来的社交需求是中老年群体使用新媒体的第一推动力。然而新媒体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增进中老年群体的家庭亲情,但并不是万能药,真正治愈中老年人孤独隔阂的秘方,还是身边人的理解与陪伴。
在自我层面,58.5%的调查对象认同新媒体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改善生活,28%的调查对象认同自己不可以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有必要学习新媒体,23.5%认为自己探索新媒体显得笨手笨脚。可见,其实中老年群体对于学习掌握新媒体技能的渴望十分有限,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并不愿意接触新鲜事物。该如何鼓励中老年群体学习使用新媒体的积极性正是提高媒介素养的关键所在。
5、中老年群体对新媒体的认知与感受
为测量中老年人对于新媒体的理解认知与态度感受,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5个相关问题,从对新媒体功能的认知,使用新媒体的感受和态度,对新媒体信息的批判性理解三个层面进行数据分析,试图研究中老年群体对新媒体的理解与认知情况。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41.5%的调查对象认同自己在网络中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知悉新媒体作为信息获取平台的作用。在社交作用方面,认同利用新媒体可以帮助自己和亲友更好地联络感情沟通交流的人数,远多于认同自己可以用新媒体结交更多新朋友,这说明在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眼中,新媒体的社交功能仅仅局限于熟人圈子内部增进情感,而非拓展与陌生人的新关系。
而在社交媒体中,微博或是朋友圈是一条重要的信息创造和传播的捷径,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只有少数中老年人表示自己经常关注别人朋友圈,而能够经常自己在朋友圈或微博发布信息的中老年人就更少了,这说明大部分中老年群体仍然习惯于做“受众”而非“用户”,发布原创信息的积极性并不高。除了私人社交,在表达公共事务方面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35.7%的中老年人并不认为自己可以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事务,反映社会问题,只有7.5%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会利用新媒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在情感态度层面,33%的中老年人认为新媒体给自己带来了愉快和轻松,相反,认为新媒体给自己带来了负面情绪的中老年人占比较少,其中,4%的中老年人会在新媒体上发泄自己对生活的不满,1.5%的中老年人表示自己会在新媒体上使用过激的语言,2.5%的中老年人认为自己在新媒体中感受到了孤独,由此可见大部分中老年群体对待新媒体都没有明显的负面态度,大多数调查对象或是态度中立,或是积极加以肯定。
而网络带给中老年人的感受又是什么样呢?35%的中老年人并不赞同互联网带给自己了偏见和歧视,38.5%的中老年人并没有感受到互联网对中老年人形象的歪化和扭曲,而选择了认同互联网带给自己负面感受的只有10.25%和6.25%,由此可见,整体上来看,中老年群体对待互联网新媒体的态度,多数是不太了解或是积极肯定,而明确表示对新媒体反感的中老年人只占极少数。
除了上述两个维度,媒介素养理论告诉我们,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理解也是测量用户媒介素养的重要维度。在批判性理解层面,32.5%的中老年人认为网上有很多虚假信息,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往往表现出相当高的警觉性,对于不熟悉的信息选择不予理睬,这一点是值得鼓励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网络中不确定信息选择及时从其他途径来核实的,只有11%的中老年人能做到,而同样有32.5%的中老年人表示不会去核实这样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目前中老年人防骗意识比较高,但因为缺乏自主核实环节,谣言的危害也就随之而来了。我们看到微信中经常有谣言借中老年群体之手大行其道,其中重要的原因正是中老年群体新媒体素养尚为薄弱,面对新媒体中铺天盖地的信息缺乏分辨意识和分辨经验,因此注重培养中老年群体对新媒体信息的批判性思维正是提高中老年群体媒介素养的重要一环。
四、总结与思考
1、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影响中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
在影响中老年群体使用新媒体的个体客观因素中,年龄,身体情况,学历和经济收入带来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性别,职业,家庭因素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效果,占比差异并不明显。
年龄越高的调查对象对新媒体使用上的兴趣越少,同时遇到的实际困难也越多;学历越高的中老年人越习惯于接纳新事物,对于理解新媒体也更占优势,反之,教育水平越低的调查对象对新媒体也更加茫然;同时中老年群体对于新媒体设备的费用有所顾虑,经济收入高的家庭往往承受力更强,买得起更多的新媒体接收设备,而不富裕的家庭这样的新媒体设备数量相对较少甚至没有;身体因素对于新媒体使用率也有明显影响,通常身体情况越是良好的中老年人,对使用新媒体越有兴趣,在社交圈中的活跃度越高。
个体主观因素上,当前阻碍中老年群体提升新媒体素养的重要一点就是心理障碍,具体包括自我封闭,畏难心理和过度警惕。
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中老年群体都将“新媒体”与“年轻人”这两个词划上等号,认为使用新媒体是年轻人的事,中老年人满足于当前生活,认为自己每天看看报纸,电视,听听广播,出去溜溜弯散散步就挺好,没有什么必要去接触新媒体。笔者与他们接触后认为,这样的中老年人都有自我封闭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出去参与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流的行为较少,新媒体中本应起重要作用的社交功能在他们身上效果有限。
除了封闭心理之外,畏难心理和过度警惕也是重要的阻碍因素。一方面,智能产品功能繁多,玩法复杂,对于熟悉已久的年轻人来说操作起来自然是简单不过,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能力记忆能力都在衰减,相对于操作极其简单的电视来说,新媒体设备显得更为复杂和价贵,很多中老年人都是因为害怕弄坏手里的新媒体设备,于是在操作手机,平板电脑的时候都会显得畏手畏脚。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数量激增的特点,很多中老年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显得手足无措。过去传统媒介侧重于单方向的信息灌输,中老年人因此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在新媒介环境下利用适当有效的方式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搜索出来的大量信息加以整理和分辨,这样的互动量对中老年人来说确实是一大考验。更兼有不少的网站页面都会自动跳出各式各样的广告,中老年群体面对着如此繁多的信息“陷阱”,难免对互联网从心底产生畏惧感。
2、提升中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中老年群体能否接受新事物,社会氛围和大众舆论是不容无视的,社会对于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标签和歧视自然也是阻碍中老年群体提升新媒体素养的又一个无形门槛。著名社会学家帕尔默在《老年歧视主义》一书中总结了当代老年歧视的十种典型:疾病,性无能,丑陋,心力衰减,心理疾病,无价值感,孤独,贫穷,沮丧,老龄政治,而后果必然与其他类型的歧视一样,屈从于偏见和歧视的人们试图采纳社会优势群体的消极图景,并以消极图景相一致的方式作为自我行动的标准。因此,社会氛围中的老年歧视必然带来老年人自我认同的贬低化,认为自己注定与新媒体,与互联网时代无缘,形成没有必要耗费精力去追寻新生事物的观念,并逐渐根深蒂固。
另一方面,大众媒介塑造的中老年群体媒介形象也会使社会形成对中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传统媒介多数倾向于宣传中老年群体传统的生活方式,将中老年群体定义为只能接受社会帮助,无法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弱势群体。在年轻人与中老年人同时出现的报道中,形象上大众媒介倾向于年轻人思想上远远先进于中老年人,少见中老年人与年轻人共同学习和追求新事物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塑造,既会形成社会对于中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同时也推动了中老年群体对这些消极形象的自我认同。
3、针对提升我国中老年群体媒介素养的几条建议:
(1)突出新媒体社交功能,抓住人际社交对中老年群体的巨大推动力,在社区,家庭,活动团体,退休中心等群体范围内建设学习型氛围,组织开展学习新媒体相关活动,让学习使用新媒体在中老年人社交圈中蔚然成风;
(2)大众媒介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带动作用,积极转变中老年群体固有的媒介形象和大众针对这一群体的惯性思维,报道宣传中老年群体时要做到与时俱进,方向积极,减少偏见与误解;
(3)鼓励商家积极开发针对中老年群体的互联网产品,在设计产品时重点考虑中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吸引中老年群体自主提高媒介素养;
(4)政府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营造和谐通畅的信息传播环境,减少信息“陷阱”,提高中老年人使用新媒体时的安全感和积极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