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赏析【3】
一篇思想新、温度高、品质优的新闻精品
——评文字通讯特别奖《弄潮儿向涛头立——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系列活动纪实》一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新闻工作者提出要求,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是检验新闻作品的重要指标。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永远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荣获第27届文字通讯特别奖的《弄潮儿向涛头立——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系列活动纪实》(以下简称《纪实》)一文,正是这样一篇新闻精品。从新闻采写上来看,它有以下三个特色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一、主题重大,内涵深远
谁拥有重大、深刻的新闻主题,叙述内容又简洁鲜明,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新闻的“内涵深远”,要求主题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新闻事件进行科学的分析,报道新闻事态。这篇通讯紧扣“习主席的G20杭州时间”,详实记录了习主席在杭州80多个小时里密集主持会议、发表演讲、会晤外宾的精彩时刻,展现了习主席为峰会作出的贡献,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峰会的肯定和对习主席的好评。这样的新闻主题无疑是重大的。
通讯以大国外交、峰会成果、领导人风采为逻辑线索,围绕主题,遴选习主席峰会期间的精妙引语、细节、场景,穿插过去3年习主席出席重大外交活动时发表的精辟观点,展现了习主席在国际舞台倡导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这样的新闻内涵是极其深远的。
基于上述特色,通讯刊发后,被国内外媒体广泛采用。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对该文是这样介绍的: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口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189家国内报纸在重要版面刊登,成为占据中央和地方媒体头条的“镇版之作”。新华网、人民网、网易、新浪、凤凰网、中国网等200多家网站在显要位置转载,在手机端形成了“刷屏之效”的强大舆论场。可见,报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语言生动,文采飞扬
语言之于记者,如兵刃之于武士,羽翼之于飞鸟。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和载体,是决定文章水准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笔者看来,记者是吃文字这碗饭的,理应具备驾驭语言的高超本领。同样的事件,同样的选材,甚至同样的结构,要想写出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作品,就该选择那些既耳目一新又恰如其分的词语。新闻的“新”,不仅指事件新、成就新、经验新,也应包括语言新。“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新鲜、活泼、生动、形象的语言,是一篇优秀通讯必具有的品格。《纪实》一文中写道:
初秋九月,钱江潮起。世界的目光聚焦“G20杭州时间”。
总揽风云、运筹经纬,中国主张世界回响,大国外交结下金秋硕果。
最忆是杭州。
月色如水、波光潋滟。习近平主席邀请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贵宾们登上画舫,泛舟西湖。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领导者们同船共渡,畅叙未来。
4日下午3时,钱塘江畔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如扬帆待航的巨轮。习近平主席在这里迎接出席峰会的外方代表团团长,同他们一一握手,互致问候,集体合影留念。
风雨同舟、兼济天下,中国主动作为践诺守信,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
这是和衷共济的大国担当,是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
真金不怕火炼,患难更见真情。伙伴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顺境中共襄盛举,更在于逆境时携手前行。
沉稳睿智、真诚亲和,中国领导人展现大国风范,赢得世界尊重。
“山站在那儿,高入云中,水在他的脚下,随风飘荡,好像请求他似的,但他高傲地不动。”
4日晚,杭州西子宾馆漪园宴会厅,灯光熠熠生辉,宾朋谈笑晏晏。习近平主席致辞时,列举了泰戈尔游览西湖时写下的诗句。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犹如钱江潮起,奔涌向前。
“弄潮儿向涛头立。”中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作者用抒情诗一般的语言,用影视艺术的叙述手法,将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上的所有活动,描写得如歌如泣,文采飞扬,让人读起来大气磅礴、朗朗上口、铿锵悦耳、兴味盎然、回味无穷。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所要求的“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对新闻记者来说,创作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呢?那就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持之以恒、专业敬业。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是这样介绍此文的:它是新华社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独家采写的《习主席G20杭州时间》的深度报道。主创人员有秦杰、霍小光、李忠发、熊争艳等人。文中运用数据15处;涉及人员21人;使用直接引语22处,间接引语3处;全文5525个字,101个自然段落。可见报道的结构是多么复杂。没有精心雕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不可能采写出如此思想新、温度高、品质优的新闻精品来的。它荣获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特别奖顺理成章、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查尔斯·A.格拉米奇.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64.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