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2期

全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广播会议专题报道【2】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九大特别栏目《大会之声》为例

桑红妍,周  丽
2018年03月29日11:00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四、报道议题紧随大会热点,重视民生深入群众

在十九大会议期间《大会之声》聚焦十九大会议内容,在八期会议报道中,每期的报道议题都有所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报道和解读。除了10月18日主要是回顾历史外,其余七期都有明确的报道议题。

例如19日的主要议题有新时代内涵、美丽中国等;10月20日主要报道议题为经济发展、反腐话题、检察体系、区域发展等;21日报道议题包括十九大记者招待会经济热点、美丽中国理念、城市规划与建设、市场占有率等;22日报道议题有社会民生、政治外交、企业经济、军事等;10月23日的《大会之声》议题有: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改善民生、扶贫、就业、军事等;10月24日特别栏目《大会之声》第七期,报道议题有:生态环境、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海外同胞保护、教育问题等;10月25日央广特别栏目《大会之声》最后一期,主要报道议题有党章修改、强军之路、讲好中国故事、交通运输业、科技等。

在总的报道议题中社会议题所占比重最大为39%,其次为政治议题32%,经济和文化议题分别为19%和11%。因为在19日至25日的报道议题样本较少,所以采取的是全样本的方式,其社会议题中包含以下小的议题有:民生(民生经济)、扶贫、就业、教育、环保。其中民生议题所占比重最大为43%,其次为环保议题达26%,扶贫议题占22%,就业和教育议题都占4%。由此,可以看出《大会之声》特别节目作为广播新闻会议专题报道不仅仅只是重视会议的政治引领作用,更加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和百姓生活。

五、“人物专访”和“会议解读”精品栏目制作

聚焦十九大的《大会之声》在报道体裁上,在保证达到新闻报道效果的同时综合运用消息、评论、专访、录音特写等体裁对十九大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从报道题材上看,作为十九大的专题节目,其通讯所占的比重是最高的占52%,体现出会议广播专题报道所注重的深度报道。尤其是专访,这里的专访主要为人物专访,在栏目的诸多版块中都是对党代表以及普通老百姓的专访,这也体现出《大会之声》的人情味之浓,贴近百姓,深入人民群众。通讯里的评议也占有不小的比重,例如“解读十九大报告”就是一个评议节目,也是所有板块中的重头戏,所用时间也较长。因此“人物专访”和“会议解读”旨在做成精品特色栏目。其次,消息所占比重为42%,体现出会议广播专题报道所注重的时效性问题。

从节目的各个栏目版块的题材来看,固定的几个版块有“解读十九大报告”“大会档案”“央广公开课”“请回答2017”,这四个固定板块的报道体裁都为通讯类报道,其中包括人物专访和新闻评议等。其他的灵活性版块例如“此时此刻”和“报道简要”为消息报道。

六、总 结

《大会之声》不仅做好了会议新闻报道,而且在许多版块中能够贴近百姓生活,不管是在报道议题的选择还是报道方式上,央广记者都能深入群众进行探访,把硬新闻软化,这是广播会议新闻报道的一种创新转变。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十九大特别节目《大会之声》作为广播会议专题报道与广播会议新闻报道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广播会议新闻报道更加注重会议新闻以及新闻实况,而广播会议专题报道更加注重的是会议的深度报道和解读。并且广播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现场报道的形式,能更好地拉近与听众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增强新闻的表现力,使听众身临其境,取得良好的“认同效应”[3]。

参考文献:

[1] 康强.国家主流媒体的世界形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内容分析[J].青年记者,2009(4).

[2] 李良荣,郑雯.论新传播革命——“新传播革命研究之二”[J].现代传播,2012(4).

[3] 王之.刍议广播节目创意和创新的趋势[J].传播与版权,2014(11).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