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3期

时政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叙述效果探究

——以两会报道为例

张宇婷,董志博,杨雨萌
2018年05月04日09:5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时政新闻对舆论引导与社会生活影响重大,却因政治性、专业性,始终存在传播效果欠佳的桎梏。本文以两会报道为例,阐述了将“故事化叙述”应用于时政新闻报道的具体方法,从新闻真实出发,以软内涵、大共情、远动向、新形式入手解读新闻故事;以使受众与媒体话语结构、政治语言与平民语言、媒体解读与受众体验的交融为目的创作时政新闻故事,再加以叙事技巧的润色,使时政新闻的中国声音更具关注度与影响力。

关键词:时政新闻;故事化叙述;传播效果;解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154-02

一、诉——时政报道之难

时政新闻属于“硬新闻”,在日常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的重要角色,但其因政治性、专业性,往往难以达到使百姓与政策解读零距离的预期传播效果。因而,为进一步用新闻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以积极落实习总书记在谈意识形态工作讲话中新闻舆论的指向标作用,时政新闻报道的软化手法已成为新闻专业致力于革新与完善的话题。面临当下媒体融合形态的迅猛发展,我国记者在时政新闻领域的报道已取得了一部分突破性进展,却仍在摸索中不断发掘着冲破时政报道桎梏的路径。

将时政新闻进行新媒体语境的“故事化叙述”,是提升时政新闻传播效果的必要手段。刻板、生硬的“宣传”意义的报道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受众而言,吸引力甚微。新型媒介语境下,受众使用新媒体接受新闻信息频率极高,海量的信息洪流极大程度地充斥着受众的信息渠道。因而必须通过更有效的方式,从传播手法、内涵、形态等方面将故事化贯穿时政新闻,使报道完成从“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的转移。解读软内涵以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贴近读者日常阅读与生活习惯;解读大共情以激发受众共鸣,塑造真切讲述人民自身生活的时政故事;解读远动向以洞察时政影响,揭示于受众生活之长远、切实裨益;解以新形式而突破常规报道,借触发点唤起受众阅读新闻文本之兴趣。

二、析——时政新闻之桎梏

以作为我国年度盛事的两会为例,近年来人民网、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记者争相发力,已付诸诸多新实践,以新可视化形式、新媒介技术拓宽着两会中国故事的叙述路径,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但也不可避免地映射出其他一些传统媒体于时政报道的通病,不少媒体解读两会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报道内容单调。报道流于形式、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未深入挖掘和解读时政新闻的价值,空泛的刻板形象令读者敬而远之。

2.报道思维僵化。模式化的时政新闻思维使得报道文字公式化,报道倾向依赖传统媒体传播,应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融合形态报道的思维多数比较淡薄或未成系统气候。

3.报道角度不接地气。把会议内容作为考量报道内容的首要,却忽略新闻本质的解读。当下信息冗杂的时代若不能精确解读报道精髓,不能以发掘新闻于群众的价值作为诉求,便难以贴近群众、激发共鸣。因此,在新媒体崛起的大环境下,“故事化叙述”方式将凸显优势。新闻从业者既是事实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在“故事化叙述”中,传统作为“事学”的新闻转化为“人学”,将使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1]。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