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的成因与消解【3】
四、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的消解策略
新时代背景对新闻传播提出要求,“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介如何健康传播、如何正确引导舆论的思考越来越多地被新闻界所提及。特别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消息的传播者,没有得到验证真实性的新闻充斥网络。例如新闻炒作、策划新闻事件、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行为越来越常见,其中“地域标签化”作为典型的新闻报道的不正之风,应该如何解决呢?
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离不开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改善,离不开社会阶层心理的疏导。同时,地域标签化的新闻报道直接原因是由媒体的不负责任。作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媒介,媒体理应承担责任,及时遏止对地域标签化的报道。
(一)提高新闻人的专业素养
新闻报道中对地域贴上偏颇性的标签,是新闻记者和编辑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关注使用的写作手段,可以反映出新闻记者和编辑的专业素养的缺失。新闻报道理应是反应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不应掺杂记者和编辑个人的立场或经济因素。可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和编辑作为新闻报道的“把关人”,由于刻板印象,选取利于报道的地域标签,迎合受众,致使新闻报道缺乏客观真实性。所以从主观角度出发,加强新闻人的专业素养是十分迫切的。
(二)倡导受众建立理性的认知意识
媒体报道的失真失实,从本质上来说,是受众非理性的认知助长了新闻报道的不真实传播。受众对传播的非理性认知离不开其媒介素养的缺失,对于受众而言,如果想从冗杂的信息中吸取有效信息,必须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判断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评价能力、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陈晓慧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强调一种能力,一种在与各式各样的媒介接触时所必须具备的对媒介信息能够获取、选择、分析、评价、制造以及对其进行解读的能力[3]。网络和自媒体的盛行,普通大众从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他们的受教育层度和媒介素养层度是不同的,一旦缺乏理性的认知,使非理性的舆论充斥网络,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开展的媒介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在于让受众具备选择和辨别有效信息和创造真实客观的传播内容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在纷杂的网络环境中健康传播。从报道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来看,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不应给受众营造“后真相”的传播环境,批判吸引受众眼球的地域标签化的新闻,从而助于受众建立理性的认知意识。
五、结 语
自媒体时代,不良信息的传播很容易影响受众、煽动舆论,所以对新闻传播的把控不能仅仅倡导道德上的自律,同时应该从法律制度抓起。公开公正的监督,为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和法律依据。首先,启用严格的大众监督机制。新闻媒体的报道是否公平公正,需要大众的监督,新闻媒体一旦对地域报道出现恶意的标签化的行为时,受众可以采取必要的理性的行为督促媒体改善报道。事实上,由于自媒体的发展许多受众已经脱离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成为新闻事件的第一传播源。但受众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需要媒体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再者,制定新闻监督法律制度。至今为止,中国没有建立新闻法,新闻界长期呼吁建立新闻法,只因为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工作者起着约束作用,所以制定一部惩罚不当新闻行为的法律显得尤为重要。如尽快建立新闻法,现实中许多因为新闻报道发生的争议则有法可依,新闻媒体的发展会更加规范有序。
参考文献:
[1] 郑雅宁,范玉吉.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泛标签化"[J].新闻战线,2016(23):59-62.
[2] 引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的致辞,2017-10-18.
[3] 陈晓慧,王晓来,张博.美国媒介素养定义的演变和会议主题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9-22.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