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各界人士送祝福

2018年06月16日05: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把民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一个走到哪里都受到尊敬的堂堂中国人,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儿女安身立命之所。作为《人民日报》的老作者和老读者,愿《人民日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谱写新时代新篇章!

  ——张岂之(思想史家、西北大学原校长)  

  近几十年来我国美术事业的繁荣是与《人民日报》的支持和推进分不开的。艺术家们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或傍依民族传统或借鉴外来文化进行艺术创新的杰出成果,都在第一时间受到《人民日报》的热情关注和大力传播。在引领先进艺术思潮和提倡纯正艺术品格方面,《人民日报》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激励艺术家们为社会为人民贡献高质量的作品。美术界同仁们深深感谢为《人民日报》编辑、出版和发行辛勤工作的朋友们!

  衷心祝贺《人民日报》七十华诞,祝愿《人民日报》越办越好!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近年来,《人民日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与呼,影响甚大。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文文化是科技文化的灵魂,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而言,都不可或缺。欣逢《人民日报》七十华诞,祝愿《人民日报》为弘扬中华文化、实现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楼宇烈(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说起来是三十九年前的事了。1979年的夏天,我正寄居在贵州猫跳河畔红岩电站的石头房子里,从早至晚地埋头创作长篇小说《蹉跎岁月》,这是一对男女知青冲破“血统论”的樊笼,在插队岁月中经受风霜雨雪磨炼逐渐成长的故事。电站上几位年长的职工,听说我正在写的是这么一个故事,不无担心地说这样的题材能写吗?这是要冒风险的呀!他们的话说得我犹犹豫豫起来。恰在这时候,一个老职工从办公室拿来一张《人民日报》,指着一整版系统地从理论上批判“血统论”的文章道:这下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写啦!我抓过报纸,几乎是一口气把近万字的理论文章读完了!对于我来说,这一天的《人民日报》,犹如一场及时雨般那么金贵!

  ——叶  辛(中国作协副主席)

  《人民日报》居然七十岁了!在孩子们眼中,七十岁是爷爷奶奶辈的年纪,但报纸不是人生,正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样,报纸每天都年轻,如露珠,如岚气,如云霞,一份属于人民的报纸,注定在七十岁生日时,应该拥有年轻的心态,年轻的祝福,当然还有年轻的未来。不为别的,只因为她拥有两个响亮而庄重的字:人民。

  ——高洪波(中国作协副主席)

  《人民日报》是中国新闻领域当之无愧的排头兵,也是推动国家前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民日报》高度关注文化事业发展,几代记者关于文物保护的报道对推动文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文化遗产保护者及其所奉献的事业。

  值此《人民日报》七十华诞之际,祝她在大幅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创造更多辉煌业绩。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

  小时候,读《人民日报》需要机遇:位于昭乌达报社大门口的阅报栏每周一才展示《人民日报》。我识字早并喜欢读字多的报纸。每周一从南箭亭子家属院走到报社阅报栏,欣欣然读报。那时五六岁,觉得好远啊。因为个子小,只读到版面的下半截,根据个人理解与上半截联成一体,但这也沟通了我与国家与世界的联系,得知好多地名以及闻所未闻的世界各地的消息,不禁揣想:世界好大,但《人民日报》是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呢?

  这些年,我给《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写过一些稿子,写祖国大地的神奇风貌,亦欣欣然。我看到额尔古纳、罕山、西拉沐沦河等家乡的名字从我笔下出现在《人民日报》的版面时,生出“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的感慨。时值《人民日报》七十华诞,祝她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朴实的文风,更年轻的姿态在中国和世界的目光中矫健前行!

  ——鲍尔吉·原野(辽宁省作协副主席)

  三十多年前,我在一个不通公路的偏僻山乡当小学教师,毎周一次,驿道上的驮队会送来给养。除了生活必需品,还有一样重要的物品——《人民日报》。我们会第一时间打开那个绿色邮包,如饥似渴地从已经过期的报纸上获取外面世界的消息,以此证明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与外部世界相互遗忘的地方。没拿到报纸的人会要求手里有报纸的人大声读出那些消息。

  我曾经是《人民日报》的义务朗读者。雄辩的社论,重大的事件,华美的文学。

  很难想象,我们今天会进入这样一种信息极为充裕的时代,自己对信息也不再那么饥渴。即便如此,《人民日报》和她派生的纸媒与网媒仍是我可靠的信息来源。

  谨祝她更丰富,更坚定,更持久,更有活力!

  ——阿  来(四川省作协主席)

  2016年,为配合杭州G20宣传,有关领导敦促我写一本介绍杭州的书。这对我是一次冒险之旅,尽管我对这个城市有感情,有关注,甚至有一定的深入了解,但一个长于虚构冥想的人,要对一个具体的城市作真实的记录,哪怕仅限于一方的报告,我感到我还远远不够。在至少阅读了七八十本跟杭州相关的书籍后,我鼓足勇气出发了,最后落成了一本十五万字的书稿。当我把一万多字的开篇《最美是杭州》寄给《人民日报》时,心里是忐忑的。感谢《人民日报》成全了一个城市的美好期待和我个人的荣幸之旅,至今想来仍然心存感激和荣幸。

  祝福《人民日报》!祝福中国人民!

  ——麦  家(浙江省作协主席)

(责编:白宇、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