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5期

张艺谋电影叙事的“诗意”策略【2】

——以《山楂树之恋》为例

李超
2018年06月28日14:1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声音叙事的“诗意”功能

通著名匈牙利电影评论家贝拉·巴拉兹在谈论有声电影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声音是电影的有机组成,而不是仅仅使电影开口说话,声音在电影中应该占有“艺术创作”的地位。可见,声音与画面的有机配合会给电影作品增加独特的魅力。声音既对影片剧情的发展、情感的流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给观众带来“现场感”。电影声音元素一般包括配乐、评论、旁白、音响等。黑泽明曾说:“当我给影片加入声音时,是我最兴奋的时刻……在这时候,我不禁颤抖。”以下我们将重点对《山楂树之恋》里的声音进行分析,重点从电影配乐、结尾插曲《山楂树》展开思考,探讨电影的“诗意性”。

(一)电影配乐特点的分析

电影配乐包含了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主题音乐是一部片子的核心音乐,它通常配合影片的主题思想、内容和情感,进而起到深化电影叙事的作用。在《山楂树之恋》的片头,古筝朴实、温和的音韵与空镜头所呈现的山水的画面相互交织,慢慢拉开的老三与静秋第一相遇的帷幕。古筝单纯的声音,像两个人之间纯洁的爱情一样。当欢欢和静秋去叫老三来自己家吃饭,我们看到配合这欢乐场景的是远处工地上的工友们在风琴伴奏下所演唱的苏联名曲《山楂树》,迎合着鸟儿欢快的叫声,歌声在山谷中回荡,衬托这两人爱情的懵懂与甜蜜。随着两人恋爱的升温,如两人骑自行车,同床共枕,以及在医院因老三重病而相拥相泣,也都尝试通过音乐来烘托气氛。可以说《山楂树之恋》的主题音乐为配合男女主人翁之间纯洁的爱情,始终传递着一种轻盈、唯美、素雅的调子。

电影的背景音乐通常是指通过画内音或者画外音的方式来配合情节的发展、情感的流露,以达到气氛烘托的效果。于是我们看到在《山楂树之恋》开场淡雅音乐结束之后,即传来的远处一辆大客车引擎的轰鸣声,驱赶着稍前的宁静。这同样也预示着静秋与老三爱情的坎坷与艰辛。随着故事情节的继续推进,静秋妈妈的出现,对二人爱情的阻挠,伴随这一场景的碗缸相互碰撞的声响,破旧木门发出的吱呀柔和的声响与订信封所发出的尖锐的敲打声之间的相互碰撞。这则进一步暗示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这些背景音乐不仅能够引入故事情节,暗示了人物心理,更能打破影片仅有人声的单调,各种杂乱声音下凸显男女主人公爱情在社会、家庭等各种阻挠背后的坚贞与不离不弃。

(二)插曲《山楂树》的解析

苏联名曲《山楂树》创作于1957年,旋律跌宕之间,透露着强烈的乌拉尔风格——优雅、纯净、浪漫。歌曲,细致刻画了一个姑娘在山楂树下幸福的烦恼,她要在两个工厂男青年里选择一个更适合她的。这首歌作为影片唯一的一首插曲,在影片中推动者静秋与老三的情感发展,也将观众感情推向了高潮。

影片开头的《山楂树》是老三用手风琴拉奏的。手风琴十分适合拉淡泊、素雅、优美的旋律,也是苏联歌曲时常采用的伴奏乐器。静秋第一次与他见面,就是追随《山楂树》的手风琴声找到的,并为“他”这个人所“捕获”。这样的相识场景,为影片平添的几分诗意。

结尾当老三遗骨被埋葬在山楂树下时,影片中再次响起这首歌曲,整个曲子几乎全部清唱,并点缀着几滴琴键声,干净纯粹,从而将影片纯净、感人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影片也正是凭借这首插曲加深了观众对男女主人公唯美爱情的理解。总之,影片中“音乐和剧情已经融为一体,我们自然也会出情入理地把它们作为一个艺术表现的单位给予一个完整的审美享受,这时候往往会‘听不到’音乐,应该说这种‘听不到’是最理想的效果。”张艺谋导演正是通过音乐与剧情、画面的完全融合,从而将老三与静秋“纯洁”的爱情进行着进一步的映衬,深化着电影叙事的“诗意”内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