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叙事的“诗意”策略【3】
——以《山楂树之恋》为例
三、张艺谋的“色彩”叙事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往往通过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视觉气氛的渲染、画面构图的经营色彩运动的变化使观众感受某种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在影片《山楂树之恋》中,张艺谋放弃了对浓烈色彩的追寻,而是选用简单的白色和红色等基本色彩,不仅使影片对“诗意的爱情”表现地更加彻底,而且带给观众更强烈的审美震撼,让观众情不自禁地沉醉于“诗意”的色彩叙事中。
(一)红色
在我国,红色一般是一种吉祥、喜气的象征。张艺谋的电影就十分注重对红色的运用。从《红高粱》起,红色便出现在他的影像之中,成为表现故事人物内心情感的色彩。而在影片《山楂树之恋》中,最能反映老三与静秋真挚爱情的也是红色。
影片中红色最基本功能是暗示一种社会背景——文革,如“五星红旗”,“毛主席徽章”,“红绸缎”,“红军帽”等。而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渲染一种情感,隐喻老三与静秋之间的感情。如“橘红色灯光”,这是老三和静秋去村民家找饭吃时煤油灯发出来的。在微弱的灯光下,老三为静秋夹肉的镜头成为两人恋爱的开始。而着重描写的红色可能是“山楂果”,它贯穿并表征着老三与静秋爱情的起伏与跌宕。老三出于静秋一家人的关系以及对静秋的爱意,托人帮忙带回来一筐 “山楂果”。这是红色山楂果在剧中第一次出现,也象征着静秋开始走入老三的内心。红色“山楂果”第二次出现老三为静秋购买的一个脸盆,这则预示着老三进一步走入了静秋的生活之中。第三次是静秋误认老三有女朋友而欺骗自己的感情,于是将脸盆上的“山楂果”用浆糊涂掉,这则显示着静秋开始表露出对老三的爱意。最后一次的出现则是静秋知道事情原委之后,又想用力擦掉脸盆上已经被浆糊涂抹的山楂果,并且尽可能地使山楂果的红色显得绚丽夺目,就像自己对老三的爱一样。与红色“山楂果”寓意相近的则是影片末尾的红色的衣裳,它是老三住院后两人去市场闲逛时为静秋买的。静秋说:“等那颗山楂树开花的时候,我就穿上着红衣裳跟你一块去。”然而令人观者感伤的是,当她穿上那件衣服,在病床上昏迷不醒老三已经无法目睹他挚爱的妆容。得知真相之后,静秋反复说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你看,你不是说我穿上红衣服好看吗?我穿着来了,我穿着它来看你了,我穿着它来看你了”。此时的老三在听到静秋的呼喊之后留下有生的最后一滴泪。一件红衣服把两人的感情渲染到了极致,感人至深。
(二)白色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由于白色是无色的,因此所有其它颜色的元颜色。它象征着清纯与神圣。在影片《山楂树之恋》中,白色可以说更加直白地衬托出老三与静秋爱情的纯洁。于是我们看到影片在黑色的银幕上最先呈现的是白色字幕。黑色背景上的白色字样既是为了满足影片情节叙述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为影片电影一种纯净、素雅的基调。这样的白色文字提醒一共出现了11次。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出现在影片的结尾,白色字幕(“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与高高耸立的山楂树以及上面结出的洁白的花,虽然不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但总会让人心里潸然泪下。
此外,当老三帮扶瘦弱的静秋推着货车,在镜头里闪烁着两件白色的衣服;老三载着静秋去医院包扎,在风中飞驰的白色衬衫;老三在静秋家中接受静秋妈妈与静秋断绝来往的要求,用白色的绷带为静秋缠烧伤的脚;老三住院后静秋在医院里看到的白颜色;静秋在强烈白炽灯照射下告诉母亲,老三可能是白血病;而最后老三去世后,开白花的山楂树。这些都把两人之间纯情渲染到了极致,从而使观众嗅到了诗的味道。
四、结 语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看到基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对文学作品产生的积极意义。但正如艾米在她自己的博客中指出的张艺谋的电影消弱的原著对社会的批判力。例如在小说中静秋的母亲也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而在电影成为阻碍静秋和老三恋爱的形象。艾米认为这实际是把对社会压制性的批判转嫁到静秋母亲这一形象,也就削弱了文学作品的历史内涵,哲理意味。因此我们在肯定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成绩的同时也应该警惕电影在改编文学所产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7.
[2]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00-101.
[3] (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4] 王海洲.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50.
[5] 曾田力,雷伟.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6] 孙金照.视觉的盛宴——浅谈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J].电影评介,2006(11):32.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