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5期

高校微电影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3】

陈小娟,涂航英
2018年06月28日14:2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2.培养内容:广博与专精结合

对影视人才的培养绕不开“专才”与“通才”之辩,为此学界得出的是培养“一专多通”复合型人才的解决之道。即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一项驾轻就熟的专长,而且为了适应社会分工细化的需求,越有专业壁垒越佳,最终才可形成不被他人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围绕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建立合理的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形成区别于纯粹技术类、艺术类等专业人才的优势,为影视艺术创作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4]。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作为坚持电影教育的品牌院校,其电影课程主要分为制作系统和理论系统两大系统,其中制作系统又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制片管理等课程,理论系统包括理论、历史、批评(评论)等课程[5]。这个体系既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电影理论讲解,又重视学生的创作技术、技巧、经验的锻炼与培养;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精通一门”,又注重“一专多能”;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该学院在努力达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平衡。

对大多数国内高校传媒和影视专业的微电影人才培养来说,亟需增加微电影教学的比重,对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要逐渐过渡到编导训练和微电影创作齐头并进的势头。优酷视频文学策划指出,优酷平台现在做自制剧最难的就是剧本,因此专业能力培养要把编剧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编剧类课程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手段上进行调整。其次,电影教育在新阶段需要回归到真正的故事讲述者的培养竞争上来,不论是综合院校还是专业艺术院校,都需要一方面注重新时代的技术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以多学科、交叉学科的复合式教育,培养微电影人才良好的人文底蕴、社会品格和国际视野。再次,微电影人才培养还要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增加网络与新媒体的必修课程,需要将传统媒体课程与新媒体课程融会贯通,突出媒体融合特色,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和技能[6]。

3.培养方式:线上与线下接轨

微电影专业是一个与行业和产业发展极为紧密的专业,仅依靠某个学校现有的专业师资队伍和实验教学平台是很难办好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伴随市场经济的发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由学界与业界联合办学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工作有机结合”[7]的一种有效且必须坚持的常态做法。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缺位和相关政策缺乏,传媒教育与媒体联合共建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但这的确是一条培养微电影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实现媒体需求和传媒教育的有机对接,是传媒人才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大多数传媒院校都需要在遵循互利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微电影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电影艺术与互联网技术本是两条各自流淌的河,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得以交汇,诞生了微电影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当下微电影的创作实践正在进行,微电影的创作理论还有争议,微电影的教学体系尚待完善,完全倚靠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联合培养的方式对学生的塑造也是有限的,但是网络上免费的教授微电影制作方法的课程层出不穷、实时更新,既包括剧本写作,也包括影片拍摄和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如专注短片领域的V电影网 www.vmovier.com,通过分享国内外优秀微电影为起点,开辟了面向初级影视制作者的影视教学类栏目“电影自习室”;拍电影网(www.pmovie.com)作为电影类的专业门户网站,同时开设了线上和线下的影视培训课程;影视工业网则是影视业内人士都比较认可的网站,其中“Easy Making 易制作”的影像创作基础教育平台涵盖内容广泛;国内大力发展的MOOC 课程平台对微电影的制作也有诸多涉猎,高校学生在网络上能够学习到很多关于微电影制作的方法和技巧[8]。互联网正在给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课程选择,正在替代现有高等教育的模式,微电影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教育趋势,探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4.实施主体:机制与责任共担

微电影创作能力的发力源包括三大责任主体: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方案实施者和学习主体。对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来说,需要在政策的研究制定上多方调研,及时把握行业动向,了解行业需求,调整政策导向。针对富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引进乏力等问题,应该不断完善高校引进行业人才的绿色通道,扫除业界人士进入高校职称转评的障碍;健全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进修深造制度,实现教师培训工作从“粗放供给”向“精准供给”[9]的转变;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机制,鼓励教师应用型能力的提升。

对教育方案实施者来说,他们的落实力度和实施能力直接决定了微电影教学和教育质量的优劣。但是一方面微电影的发展过于迅速,影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经历一定的培育和成长才能达到相对的稳定和成熟,另一方面老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需要经过不断的调适和补充,因此,影视专业的教师需要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制定自我提升的计划,以足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朝“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另外,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的接受心理、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都在发生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精确性极大提升、学生关注新知的兴奋点日益多元和分化等[10],这些都导致专业教师的权威与角色受到挑战,必然要求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案等及时改进与创新。

对学生来说,熟练掌握微电影创作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自己的专业领域,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综合实践创作能力是应该秉持的态度。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削平了微电影创作的门槛,只要手持带有摄像功能的设备,哪怕仅仅是一部手机,也能拍出微电影。微电影《天堂午餐》获2011年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网络竞赛环节大奖,仅有短短六分钟的视频,没有华丽的镜头,没有复杂的故事,甚至所需要的“投资”加起来不过200元,但却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观看点击量加起来近千万,而这正是河北传媒学院大三学生刘啸宇用相机拍摄的一条视频短片。从这点来说,如果三大责任主体都能各司其职,微电影人才的培养必将拥有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彭广林.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J].中国出版,2015(8):43-45.

[2] 冷冶夫.2014“中国微电影微盘点”[J].当代电视,2015(1):82.

[3] 周建新,王珏.发力源、着力点、实施面:传媒艺术教育中创作实践能力培养三论[J].现代传播,2017(3):153-156.

[4] 燕道成,周亚梅.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专业教育的策略创新[J].今日中国论坛,2013(7):142-143.

[5] 张会军.全面务实推进发展 促进电影人才培养[J].当代电影,2012(9):120-123.

[6] 高有祥.论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和传媒艺术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现代传播,2017(3):148-152.

[7] 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问题及在我国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2(21):21-25.

[8] 李博.“互联网思维”下的电影教育[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10):111-120.

[9] 刘利民.基于供给侧改革视域的教师培训行动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7(5):75-77.

[10] 陈薇.从定制到体验: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东南传播,2015(12):11-13.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