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6期

副刊新闻化与新闻副刊化及其融合发展【3】

易宗平
2018年08月16日09:3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对副刊新闻化与新闻副刊化的辩证思考

(一)副刊新闻化要避免“一刀切”现象

副刊新闻化固然是要加大报纸的信息容量,但并不意味着副刊都要戴上新闻的“帽子”。在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副刊时时盯住当时最新的各种政治风潮,似乎也在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但历史证明其沦为政治口号的工具,使副刊失去了应有的品格。因此,副刊新闻化不能搞“一刀切”,而应在遵循副刊自身运行规律的前提下与新闻“联姻”,否则只能催生出时代的“怪胎”而经受不起历史的检验。

(二)新闻副刊化要避免“三俗”倾向

列宁指出:“报纸应当是千百万人能看懂的通俗报纸,但决不能庸俗化。不要降低水平迁就落后的读者,而要不断地——十分谨慎地、逐渐地——提高读者的水平[10]。”都市类报纸的受众定位主要是面向市民阶层,新闻副刊化固然要发挥副刊的生动活泼风格而增强可读性,但并不意味着一切新闻都要软化而迎合读者。因为“一味求‘软’,媒体品位出现低俗化倾向”[11],短期内也许可以扩大发行量,但时间长了也会引起“审美疲劳”甚至“审丑疲劳”。正如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那样:“美之为美,斯恶矣。”如果只是刻意地去苛求美,那么无异于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大恶。因此,在新闻副刊化过程中,不要陷入低俗、庸俗和媚俗的误区,而要坚持一定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发挥媒体的教化功能,“提高读者的水平”,这样才能产生超越时空的“大美”。

四、结 论

以《武汉晨报》为样本进行分析,可见副刊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副刊,新闻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这不但使副刊的可用性有了新拓展,而且使新闻的可读性有了新载体。这样的融合,给都市类报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无论是文体样态还是媒介功能,无论是信息容量还是传播效应,都从量上和质上跃上新平台。

有学者提出,“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副刊其实是‘富’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正是其‘富’的表现”[12]。这从文本意义上而言。如果对中国副刊历史发展路径进行梳理就可以看出,副刊的功能并不亚于正刊,副刊新闻化与新闻副刊化全方位融合渐成业界共识。因此,对“富刊”应充实进更切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它不仅包括文本意义上的丰富性,还应该包括其提升媒体经济竞争力的财富性。这样,更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市类媒体推进副刊新闻化与新闻副刊化并进行融合的市场动因。正因为市场动因,所以“富刊”在追求丰富性和财富性的同时,要加强思想和品位建设。

参考文献:

[1] 姚福申.论报纸副刊的基本文化特征[J].新闻大学,1993(2):34-36.

[2] 吴飞.传媒竞争力[G].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3.

[3] 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69,178-179.

[4] 罗贤梁.报纸副刊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54.

[5] 员怒华.报纸副刊文体变革特色[J].新闻前哨,2009(11):65.

[6] 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63.

[7] 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83.

[8] 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62.

[9] 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83.

[10] 陈力丹.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G].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322.

[1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95.

[12] 罗贤梁.报纸副刊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49.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