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6期

场景广播:声音本位下广播的“分众进化”

郭  政
2018年08月16日09:4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广播是声音媒体,也是“人本”媒体。广播在百年发展中,坚守声音本位,实现了从听众细分到频率细分、再到时段细分的频率类型化、编排板块化的“分众进化”。分众现象是广播进化的内生动力源。满足听众个性化需求的人本主义考量,一直推动着广播内源式的创新建构。在跨媒体环境下,探讨广播的进化与发展,应注重广播的声音本位和人本特质。场景广播的开发实践,将成为广播的再一次“分众进化”。

关键词:分众;人本主义;声音本位;场景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6-00104-02

随着媒介技术不断进化,传统广播向着新媒体、多媒体广播形式不断演进。在广播“进化”过程中,很多对广播内容和形式进行所谓“互联网+”、“广播+”的创新,都忽略了“+”号之前的主体部分——以声音为架构的广播主体。这使得本可以“解放双眼”、“解放双手”通过轻松聆听方式获取信息的听众,被过渡调动眼睛和双手,身体器官不断加负。因为声音的传播特征和认知特性,广播比起其他媒体更具有“私享”性,也更加人本。探讨广播的进化与发展,应特别注重广播的声音本位和人本特质。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场景广播的开发与实践,将成为在声音本位下,广播的再一次“分众进化”。

一、对广播“分众进化”发展历程的回顾

广播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分众进化”。第一次是根据听众细分,所进行的广播频率细分——这使得类型化广播频率得以发展。各个电台都将频率专业化作为分众时代的对策,我国广播电台频率专业化的相对格局业已形成,频率的专业特色日益鲜明,广播专业化正朝着强化频率定位,细分受众市场,确立目标听众的方向不断深入[1]。

广播的第二次“分众进化”则是根据听众细分所进行的时段细分——这使得广播频率开始进入板块化编排时代。我国的广播频率编排方式大多区分工作日和双休日,以“5+2”的方式编排两张节目表。以“深度时段细分”著称的日本广播多采用一周三到四张节目表的编排模式[2]。 当今很多电台频率,会根据每日周期节律做到具有时段细分特征的板块化编排。

广播根据受众细分所完成的两次“分众进化”,都是为了满足不同听众的不同收听需求和习惯。但是,广播仍没有做到听众或用户的生活化细分。广播应该从听众、用户的生活碎片中找到突破口,开发听众或用户在具体生活场景下的听觉空闲,并让声音成为该场景下的背景和填充。

二、分众——广播进化的内生动力源

广播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细分化、精准化的过程。其目的是要满足具有不同需求的听众群和用户群。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需求和习惯,人群的分众成为了广播进化的内生动力源,而分众现象是在人们的自由认知和审美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这在对广播进化的观察中不可忽视。

1.工业流水线的劳动力细分使认知与审美出现分众。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分工细化及工作者技能的娴熟、精细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线特征。而由此带来的则是生产过程中不同工种间的交流减少。这就导致了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个体按照流水线上的某一环节的相似劳动和对相似劳动效率的评判,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又通过同样的劳动不断实践和强化,进一步使得具有共同价值标准的个体集群,进而形成了集群与集群间的区隔。最终,这种区隔的边界越来越清晰,特征越来越明确,导致了群体中人们的心理甚至人格的集群和分众。而认知选择和审美评判,也因此分众,出现多样化、区隔化、网格化特征。这是人类劳动过程中必然形成的局面,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2.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分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人的需求层次分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五个需求层次。从其中的第三个层次“爱与归属的需要”开始,即上升到了人的意识层次。人的认知和审美活动都属于人的意识层次,而对于人的意识中的最高层次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层次在认知和审美方面可被解读为:个体在环境中所获得的对自己认知结构、自我意识和审美价值的实在认同。此种需求是偏向主观、个性化的。人的此种需求,也成为了人们在不断的认知和审美实践中出现取向分化、窄化的原因,最终使得人的认知选择和审美评判出现区隔。而人的自我需求,是生而不同且与生俱来的,不同人群所具有的不同取向也便成为必然。

3.广播传播过程中的分众形态:“个性节点”和“群体涟漪”。当代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社会学中的“交往行为理论”,他在其交往行动的论述中提出,交往行动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行动者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的工具,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3]。广播传递的声音信息,从传者到受者完成一个节点的传递,并通过影响其认知和情感,引起其行为,受者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具有同样个性需求与价值观的受众,完成不同“个性节点”间的传递和积累。而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对于“个人”为基本社会传播单位的赋权与“激活”是互联网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最大改变[4]。信息流通过一个又一个节点被循环传递呈现指数型的输出和积累——这便形成了“群体涟漪”,这也是广播传播过程中的“分众”形态。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