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7期

媒介权力异化对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塑造的影响及其规避

廖志坤 李冰婧
2018年09月18日09:1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当下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大众媒介对于网游以及网游青少年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然而,在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媒介长期聚焦于负面、极端的案例,剥夺网游青少年话语权,使用煽情的报道手法,既违背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原则,又没能对网游青少年进行全面报道,影响社会公众对网游青少年的认知。大众媒介应该坚持社会责任底线,正确利用自身权力,秉持社会责任感,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地报道网游青少年群体的观念行为。

关键词:媒介权力;权力异化;媒介形象;网游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001-03

长期以来,媒介对网游青少年的报道集中在一些负面、极端的案例,网游青少年被贴上网瘾少年、不学无术、冲动暴力等标签。在报道网游青少年暴力、犯罪类事件时,媒介通常会采用他者视角,同时对事件的详细经过加以“合理想象”和煽情性描述,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于新闻的客观真实原则,违反了新闻媒介的职业道德,也是对媒介权力的错误利用。因此,在塑造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的过程中,媒介应该要注意正确行使媒介权力,避免媒介权力异化。

一、媒介权力与媒介形象

论及媒介权力异化对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塑造影响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媒介权力与媒介形象的定义以及媒介权力与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的关系。

1.媒介权力。在西方社会,媒介素有“第四权力”之称。早在18世纪末,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斐逊就指出“自由报刊应该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到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国内有学者将媒介权力定义为“支配者通过占有、操纵媒介实现对被支配者的信息控制,迫使被支配者(大多数是在不完全知情或自动赞同的情况下)在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上服从于支配者的利益要求”。[1]通俗地讲,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有权对社会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通过“议程设置”来引导和控制舆论,因此可以将媒介权力认为是大众媒介对个人或社会进行影响、操纵和支配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有着不容小觑的威力。

2.媒介形象。媒介形象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及其再现事物的认知总和”。媒介形象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存在两个不同的维度:一个维度是“媒介的形象”,也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形象;另一个维度是人或事物“在媒介上的形象”,也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人或事物的形象[2]。本文所研究的网游青少年的媒介形象也就是网游青少年“在媒介上的形象”,即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和塑造的网游青少年的形象。

3.媒介权力与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的关系。传播学者格雷姆·伯顿认为,“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不平等的。……在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当中,媒体仍然扮演着宰制者和掌握者的角色”。[3]媒体在对某一人物或事物进行报道的过程中,有权决定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其报道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该人物或事物的媒介形象,这与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取得了人民信任的媒体权力,可以大到影响国家前途,型塑社会价值,更可以轻而易举地成就一个英雄或毁掉一个偶像。[4]在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大众媒介为博取关注,通常选择将网游青少年极端的、负面的形象传递给公众,并通过采用煽情性报道来增加报道的可看性,从而使公众对网游青少年产生负面认知。

二、媒介权力异化在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塑造过程中的表现

异化,本属哲学术语,是指向主体的对立方面转化、并形成奴役和支配主体的异己力量的一种倾向,即“事物性质朝着相反方向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结果”[5]。媒介权力异化,是指媒介权力运行脱离民众期望,出现公权私用、公权滥用,由维护社会公益的手段蜕变为侵害社会公益的异己力量,朝着与其原有性质和趋势的相反方向发展。[6]在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塑造过程中,媒介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违背职业精神,忽视客观真实,对网游青少年进行“污名化”。具体表现如下。

1.避重就轻报道,剥夺话语权利。媒介作为社会公器,可以引导和控制舆论,同时也应履行客观、全面、公正报道的责任。然而随着媒介竞争越发激烈,一些媒介会出现为了传播效果,避重就轻报道的情况。长期以来,媒介习惯对网游青少年群体进行负面性的报道,以暴力的、极端的案例来吸引眼球;在塑造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的过程中,媒介通常为统一报道的负面色彩,剥夺网游青少年话语权,避重就轻地通过他者视角,即对网游青少年的家人、同学、老师等周边人的采访来呈现网游青少年的负面形象,而弱化网游青少年自身的心理活动及个人经历。这种避重就轻的报道手法对于受众而言,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容易使其对网游青少年群体产生误解;对于网游青少年群体本身而言,没有尊重其话语权,造成了其媒介形象与真实形象的偏差。

2.违背客观真实,强化煽动性信息。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最基本的属性。大众媒介在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不虚构、不夸大、亦不缩小。在关于网游青少年这一群体的报道议题中,以发生在网游青少年身上的具体案例为主,重在揭露网游对青少年所造成的损害以及网游青少年形象的负面性。[7]从报道内容来看,新闻记者常通过细致具体的细节描写以及戏剧化情节描写来煽动读者情绪,如逼真地描绘网游青少年犯罪场景,将其犯罪细节一一呈现并附以故事情节铺垫,从而达到具有冲击性的新闻效果。然而事实上,新闻记者不是当事人,无法知晓事件发生时的具体场景,报道中的很多描述都是记者的想象与“加工”,这显然有悖于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聚焦极端案例,忽略群体普遍性。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耸人听闻的新闻题材往往是媒介获取关注度的重要法宝。在报道网游青少年时,媒介常常聚焦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上,如网游青少年暴力、犯罪、猝死、精神失常等,将网游青少年置于道德和法律的对立面,给受众造成一种网游青少年这个群体是冲动且危险的错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网游青少年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常见的群体,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那些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暴力、犯罪等极端案例只是网游青少年这个群体中很小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媒介对网游青少年的报道给网游青少年塑造了单一、固定的负面形象,片面追求新闻效果而忽略了整个群体的普遍性以及其中的个体差异。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