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9期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情感能量与社会效用【2】

——以《朗读者》为例

殷文 毛子钰
2018年11月20日13:46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四、从常态情感能量到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麦奎尔等人提出,电视节目能从两个方面满足受众拓宽社交的需求,即具有人际关系效用,这里的人际关系包括两种,一是“拟态”人际关系,即观众对节目出场人物、主持人等所产生的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另一种是现实人际关系,即通过谈论节目内容,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建立社交圈子等。麦奎尔认为,“拟态”人际关系,同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5]。

(一)拟态人际互动需求

《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是一位赋有知性魅力的主持人,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大气的人格魅力,深受观众的喜爱。观众在观看《朗读者》时,会倾向于把董卿当做一位故友,每次看到她时都会激动有亲切的感觉。节目中的嘉宾也都褪去了光环,成为了为观众读书、讲故事的平凡人。这样的节目内容使嘉宾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受众了解到了嘉宾鲜为人知的一面。

“能读到很多文章,认识到很多以前不熟悉的人,也有熟悉的,了解到他们的不同的面。”(受访者B1)

在《朗读者》第四期节目中,倪萍讲述了退出央视舞台,赴美为子治病的经历。倪萍从业三十余年,主持过13届央视春晚,是几代观众共同的记忆,她朗读的《姥姥语录》是对她生活的自述,更是和观众的情感互动,让那些和命运做斗争的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使观众对嘉宾产生了一种老朋友的感觉。

“倪萍老师腰不好,也有腿疾。然后我就会好奇她为什么突然间就有一些身体的毛病,也不再主持,看了节目才知道是因为她儿子的疾病。其实她们母子的关系与我和我妈妈的经历有点像,我也生过病,就会很感同身受。”(受访者B3)

(二) 常态情感能量与现实人际互动需求

柯林斯认为情感能量的中间层是平淡的常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此层次中,趋向社会情境的能量流使一切事情能够正常进行,从而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然而没有这种情感能量的流动,社会互动就不会发生。[4]

《朗读者》的播出时间在周末的黄金时段,节目受众分布在各个年龄段,是一档老少皆宜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很适合客厅传播,家庭成员可以在周末一起收看节目,为增进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沟通提供了契机,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共同话题,也能融洽代际关系,拉近家庭成员的距离。访谈过程中,访谈对象表示收看了《朗读者》后与家人之间的话题明显增加,家庭成员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当时正在看“家”的那个主题,我妈给我和我爸泡了杯茶,端上来了切好的水果,我妈躺在沙发上,我爸坐在隔壁沙发上把腿翘在我妈的沙发上,我呢坐在板凳上逗着狗,就是一家人那个画面已经是很久很久没有过了,那个时候我妈说了句话,她说我们一家人一起这样看电视多幸福,儿子你以后少天天晚上出去鬼混,你爸也少出去喝酒。当时的那种感觉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受访者A1)

除此之外,随着《朗读者》的热播,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关于节目的话题讨论越来越多,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之间会因为节目而产生共同的话题,也会因朗读亭认识志同道合的朗读者等等,满足了受众与他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需求,实现了受众情感能量的常态化,从而帮助受众寻求内心的归属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朗读者》的成功正是因为节目从受众的心理出发,探索出了将文化与电视节目完美结合的好方法。《朗读者》秉持文化内核,将“朗读”和“访谈”相互结合,用情感充沛的朗读和充满故事性的访谈“承担起‘文化人’的职责使命”[6]。节目中没有各种为增添娱乐氛围的游戏环节,也没有单调刻板的说教式解说,用一个人、一本书、一段故事让世界“静”下来、“慢”下来,满足了观众对情感互动和人际关系的需求。

同时,节目中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和传播手段,演播室中全真的意境营造、室外风靡全国的“朗读亭”以及线上线下的即时互动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参与心以及获取信息和拓宽社交等不同的需求。

该栏目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让受众产生了情感能量。在节目中不同年龄、职业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强烈的代入感,从而进行自我参照,和嘉宾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处于高度的情感能量状态,这使其成为节目的热情支持者,并寻求机会,积极参与。而在一起收视的过程中,受众处于情感能量连续统的中间层次,在日常情境中,促进了家庭成员相互间的情感能量的流动。通过文化来实现情感能量的创造,是朗读者栏目的独特之处。而这种文化与情感相融合的新模式不仅满足了大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望,同时也满足了传统型受众对情感的需求和和谐人际关系的需求,从而创造了文化类节目的社会效用。

参考文献:

[1]《朗读者》火了,它背后的数据,你能看懂吗?[N].今日头条,2017 05 25.

[2]杨晶.《朗读者》: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4).

[3](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等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90.

[4](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赵建国.传播学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版社,2012:124.

[6]冯胜勇.提升电视文化类节目质量的思考[J].电视研究,2016(7):41-43.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