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10期

网红现象的审美危机【2】

匡华 易媛
2018年12月18日09:16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网红现象审美危机的生成原因

网红作为一种盛行现象,其传播势头之猛,普及范围之广,造成危害之深,流行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笔者将从媒介和受众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期对网红现象的成因作全面的探讨,为之后在美学规约下对网红现象进行整顿寻求依据。

(一)媒介:社会责任意识不高

媒介在网红现象传播过程中起着中间推力的作用,没有媒介的推波助澜,网红难以在一夕之间爆红,也难以演变为一种全民网红热现象。在网红现象的传播中,所指的助力媒介更多的是网络媒介。

网络媒介作为网红现象中网民狂欢的平台,更有必要审视自身是否担负了社会责任。只用法律法规来指导网络媒介在网红现象传播中的助力行为是远远不够的。网络媒介缺乏道德层面上的约束,一味的营造话题,追求功利性,是导致网红现象的主要原因。

(二)受众:媒介素养不高

在网红现象中,受众是社会大环境和网络媒介交织的产物,受众的发展中具有鲜明的社会环境特征和媒介技术革新的特征。从美学角度分析网红现象的成因,跳脱不出受众的维度。受众的媒介素养不高是网红现象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媒介素养作为一种公民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相比肩,在审美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受众在接受网红传播的内容时难以做出评判和选择,一味的被动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网红所传播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网红在一定意义上是意见领袖般的一群人,他们在网络话题或直播中向网络受众传递信息,例如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做引导。受众在缺失判断能力的状况下,很有可能盲目听信网红的言论而成为“键盘侠”。在媒介化的网络时代,受众因为媒介素养不高,而造成的网络暴力、网络欺凌事件比比皆是。

三、网红现象的美学规约

(一)媒介:淡化功利意识,强化传媒公信力传播学奠基人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和当代社会学先驱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在 1948 年《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中写道“大众媒体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同样的,网络媒介在网红现象的传播过程中,不加以正确的控制和引导,将不利于网红现象的正向传播,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1.淡化功利意识:网络媒介在网红现象的传播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剔除网红现象中的违背伦理道德的部分,淡化功利的物质意识。不能营造“唯功利论”“唯成功论”的不良风气。

2.强化传媒公信力:网络媒介在网红现象的传播过程中应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发挥其自身的能力,对网络信息和网络事件做正确的引导,报道真实内容,塑造网络媒介的权威性,强化传媒的公信力,做好“把关人”。

(二)受众:提升媒介素养,培养审美能力

面对全民网红热的强势影响,受众一方面急需提高媒介素养,以增强辨别能力,剔除网红传播现象中消极的因素。另一方面需培养审美能力,以增强自己在面对网红现象时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

1.提升媒介素养:网红一味满足受众的现象,极易误导受众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对受众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媒介素养教育最根本的不是政府的强制引导,而是受众自身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媒介知识,学会合理利用网络媒介,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正确的使用媒介资源进行网络审美活动。

2.培养审美能力:如果你没有审美能力,再动听的音乐与你而言不过只是声音,再动人的剧情与你而言也不过只是影像。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他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不具备审美能力的人,无法探求深层内涵,无法发现事物的审美价值,更不用说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审美享受了。在网红现象的传播过程中,为了剔除不合理的、不好的一面,对其合理的、好的一面,进行审美享受,受众必须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自身角度出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网红现象的传播过程中,才能辨析出好的方面,进行审美活动。

四、结语

网红在自媒体时代、狂欢时代、粉丝时代合力造就和共生衍创下,以互联网媒介为载体,迅速掀起一阵全民网红热的潮流。伴随着网红现象的盛行,带来了一些正向效应,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审美危机。网红的泛滥,网红现象的不正确生长,导致审美内容的浅表化,审美活动的功利化,审美追求的平庸化。笔者从美学的角度,依次从媒介和受众两方面,分析了造成此危害的原因,其一是媒介的社会责任意识不高,其二是受众的媒介素养不高。并针对这两者,提出了美学规约下对网红现象整顿的方法。媒介应淡化功利意识,强化传媒公信力。受众应提升媒介素养,培养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25.

[2]陈娟.粉丝现象的传媒伦理反思[J].今传媒,2011(1).

[3]陆晔.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J].今传媒,2008(2):11-14.

[4]敖成兵.多元时代共生衍创背景下的“网红”现象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

[5]习近平.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164113-25844950.html,2014-10-16/2018-07-18.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