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10期

浅议融媒时代地市级媒体“中央厨房”的局限

余晓冬
2018年12月18日09:1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借用餐饮业中统一采购配送、标准化生产的“大厨房模式”概念,新闻业的“中央厨房”模式率先见于人民日报、浙报集团、广州报业等主流报业集团的融媒实践中。以2017年初刘奇葆同志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署名文章为具体指导,作为融媒体中心的“中央厨房”逐渐成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标配”和“龙头工程”。截至2018年1月,全国有55家地市级以上各类媒体建立了“中央厨房”[1]。

然而,紧随央级、省级传媒集团打造“中央厨房”的地市级媒体,显然在体制框架及资金实力上更受制约,如果未能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媒体发展状态、标准化程度及本身管理能力,一味追求大而全的“中央厨房”,将面临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如下四点。

一、日常报道作用有限,子媒体或仍将各自为战

据了解,从2015年全国两会首次亮相至今,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运行13次,共95天,可见“中央厨房”并非常态化运行的“日常厨房”,而是仅在“两会”、“十九大”等持证记者有限、报道需求激增的重大宣传战役中才得以大展身手。在这种情境下,一般地市级媒体显然不足以与专业化程度更高、新闻资源更丰富的中央级媒体竞争,并且其主战场在本地而非外埠。然而即使是本地报道,“中央厨房”也可能只是隆重的地方“节庆厨房”,如果没有发达的新闻产业和地方题材资源作为支撑,新闻来源将极为有限,存在“全天开采”而出现产能过剩、“无米下锅”的隐忧。

“中央厨房”若采取常态化运行,首先组织内部应有体制机制的大幅度重构再造,这意味着必须打破现有采编体系的“条块割据”,真正成为“内控型中央厨房”,例如按编辑、视觉、技术人员等集中人员,对岗位重新定位和划分职责,进行统一管理、指挥、调度的“扁平化管理”。但是,快速过渡为这种新型的采编联动是过于理想化的,即使不考虑原部门编辑与记者之间长期合作形成的有机联系,一般地市级媒体集团现有部门众多,人员复杂,“中央厨房”这种“去中心化”的新媒体思维意味着必须破除传统的层级管理机制,而固有的权力结构、制度和利益的阻碍,将不可避免地为“中央厨房”的尝试增加磨合风险。

还必须意识到的是,“中央厨房”强调的是共享而非独占,但这有悖于“抢独家”的新闻行业竞争机制,即使是集团内部,各子媒体之间往往也存在着这种竞争关系和心态。如果全部的新闻资源都整合共享,将损耗各子媒体的竞争优势,因而也会存在截留优质题材稿件、而非供给“中央厨房”的现象。若“中央厨房”缺乏强大的向心力,各子媒体的记者在追求“独家”的既有动机下,或仍将各自为战,影响“中央厨房”的功能发挥。

二、追求流水线式效率,多渠道产品或将同质化

“中央厨房”在餐饮界一般适用于快餐类连锁餐饮企业,会刻意要求产品质量、口味、包装上的统一快捷,同样,“中央厨房”本质上是一种流水线式的高效内容生产模式,但过于追求快而全,无意中会忽略传统报道中的个性与温度,引发多渠道新闻产品的同质化。据观察,即使是采写重大题材,不少地市级报业集团以“中央厨房”机制整合人员采编新闻,结果“各子报发的图片都一样,新闻稿往往只是改了一个标题”[2]。

对人力有限的地市级媒体而言,“中央厨房”生产模式带来了个人工作量的陡增,集团新闻从业者的服务对象可能包括母报、子报以及“两微一端”,出版周期也被再度压缩。“中央厨房”的新闻产品面貌倚重于编辑的加工,在前方,记者精力和视角有限,单一原材料与多样化产品存在着冲突;在后方,给予编辑的补充创作空间可能也是有限的。或出于快捷省力的思维,或遵从新闻工作纪律,修改标题、增减段落、根据媒体文风添加引语,如此采取尽可能少的二次加工成为个别编辑的一种惯性依赖,导致产品的质量“稳定”却缺乏个性。这是造成新闻同质化的表面原因。

从深层原因来看,是源于“中央厨房”采集海量信息这一运作目标——不同于版面、时长有限的传统媒体求少求精,融媒体是求多求快的,尤其是只有前方记者收纳的信息内容足够全面,才能供各子媒体第一时间选择加工,实现快速抓取推送。潜移默化的,“多而杂”可能成为衡量生产品质的潜标准,实现即时发布重新成为新闻行业竞争的制胜关键,就如《当代新闻生产的再思考》一文中所指出的:从工作原理上,“‘中央厨房’鼓励记者去‘采购’而非‘创作’,传媒组织对各种信息采录设备的补充升级就是最佳佐证,‘采’成为第一位的、首要的、最关键的活动,而‘写’是后续的、可被分担的、甚至变得不再必要的环节。”“如果要维系‘中央厨房’的共享、众筹理念,就意味着记者必将进一步进入到‘计件工作’的窠臼中。”[3]这无疑将损害传统媒体以内容为本的核心价值。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